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生命旅途之中,怕我们寂寞,总会有不断地感触、感慨、感动、感伤、感奋、感悟来与我们结伴同行。这些吸纳了大千世界万般信息的内心意绪,一旦从一个很高的艺术层面喷薄而出,那就是诗的诞生。
诗以抒情言志为己任,情与志本身并不等于是诗。小儿撒娇,千姿百媚;三年教子,情深意切;泼妇骂街,声泪俱下……这些都不是诗。诗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它要寓理于情,寓情于形,当具有理趣、情趣之后,才有可能进入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宋唯源教授是著名中国画家,不仅在山水、花鸟、人物上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篆刻、乃至古琴、京剧等,亦各有心得。长期浸淫于水墨丹青之内、生活在艺术氛围之中,使他更深谙绘画与诗气韵相通之理。他的诗词,正是他画的折光和投影,相互辉映出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对于书画,宋教授倡导“血统纯正”。这意味着中国画的每个基因密码都是不可错位、更不可缺失的;变异与杂交应在禁绝之列。这显示他创作理念坚守、执着的一面。对于诗词,宋教授在承袭超拔、飘逸的古风时,更倾向于“古为我用”的法则,即借古时之杯盏,盛我今酿的美酒。这又展现了他师古而不泥古的天马行空的另一面。
通读宋唯源教授所著《醉尘楼诗文稿》,他的诗以题画、咏物、写景、记游为多,感时、抒怀、明志之作业占有相当比重。他既写音律、对仗很考究的《感遇》:
月小乾坤大,云长接北溟。
风惊庐底雁,浪拍海中星。
酒重颜成赤,花残叶尚青。
天涯空寂寞,游子感伶仃。
也写情趣诙谐、近似口语的《题画寒山拾得》:
手心手背,哥俩交好。
吃喝拉撒,摘虱扪蚤。
任人说我,是佛世道。
宋唯源教授眼里,绝对有传统诗词的古法、古训,但在他心中,那不过是舒己情怀的载体而已。因之,兴来之时,他写四言四句、五言六句、六言六句,任意挥洒,甚至不惜破格、出韵。而作为读者,通过它每首诗的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他人生、艺术、心灵的轨迹,是他的抱负、性情、志趣和爱憎。能有此,还要求别的什么?
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 王燕生
2008年12月15日 识于和平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