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藏族陶瓷工艺:尼西黑陶

2015-02-04 15:01

  华夏收藏网讯 距离云南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隶属于迪庆州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保留有古朴的藏族民风,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学家曾发现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

  6日,记者走进了汤堆村,只见群山环绕,桃花盛开,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

  在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屋檐下有道独一无二的红白色瓷砖镶嵌的花边,这是因为孙诺七林家超过四代人均从事黑陶制作,村里的黑陶工匠几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孙”,所以村里人给他家做了个特殊的标识。

  爬上孙诺七林家窄窄的木楼梯,只见阳光从狭小的窗口打进来,一位小伙子正盘腿坐在窗下捏泥巴。没有水盘、没有电动马达,就在三块叠起的锥形木盘子上转着捏泥巴,转着转着就捏出一个圆圆的瓶口,然后再用木片把壶口处的泥巴拍平。小伙子是孙诺七林的孙子拉茸初称。与拉茸初称一墙之隔,爷爷和叔叔洛桑恩主正在里间做藏八宝的黑陶壁饰,一样的坐姿、一样的工具。

  孙诺七林介绍说,尼西黑陶至今仍然使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而成,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黑陶的原料位于两公里外,一种是分布于地表之下的红色黏土,另一种为灰白色的粉状土。调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断地捏、锤、敲、打使之成型,最后架起松柴点火烧30分钟左右,再于木渣堆里闷上30分钟,黄褐色的泥土就会魔术般地变成黑色。

  孙诺七林说,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显得有点“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土、舂泥等辅助工序可以借助拖拉机等机械完成,但塑形等主要制作过程一定要靠手工,这样才能保证黑陶制品的品质。

  谈及做黑陶的“诀窍”,一旁的洛桑恩主说:“做黑陶最难的是雕花,但心静就是诀窍。拍、打、切、削陶泥的时候,心中不能有丝毫杂念,只要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黑陶就行。”

  洛桑恩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渡过了14个春秋,并希望黑陶技艺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据介绍,汤堆村180余户中约有80户从事黑陶制作。该村手工制作的黑陶制品有10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炖煮肉类的土锅、酥油茶壶、土奶瓶等。目前,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2万多件。除了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这些黑陶制品在中国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

  黑陶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这种纯手工制作黑陶制品的特点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紫、靛、银等色泽,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