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诗迪,谜一般的画者,谜一样的画

  诗迪,是个谜。在朋友圈子里,她很年轻,但好像总有许多惊奇由她而生;时常闻见她声高声低与人争辩,文学、哲学、宝石……那些好像没有必然联系的专业,她都能够颇为透彻地侃谈。可就是没有想到她会与“绘事”有关。
  一天,我路过艺术家许江的办公室,见他正在整理一叠画。他突然叫住我,让我评价他手中这批水彩画。但见这批画:青绿淋漓,大笔纵横,形象朦胧,细处有各种色彩穿插在飞白之中……,好似意境颇为深远。在许江处有一些像样的画,不应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我能够肯定的是,这不是许江本人的手笔。他看到我迷惑,神秘地说:“这是诗迪画的”。我更愕然:诗迪什么时候画起画来?我知道她是美术界很多人的朋友,但没有听说她画画。许江颇为得意地说:这是我教的。
  此后,诗迪的画就无所顾忌地涌现……。
  有一天,诗迪说:要到巴黎办个展,问我是否愿意回巴黎为她助阵?
  回巴黎,对我来说,似回归旧梦……,当然愿意。年初,我从美国访问归来,立即就应邀奔赴巴黎。
  到了展场,我还是暗暗感到诧异。诗迪的首次个展,是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这个“文化中心”坐落在塞纳河畔,与大皇宫隔河相对,据说原是拿破伦家族居住过的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兰西贵族的建筑,四层砂岩垒砌的建筑,外装典雅得体。高高的室内,彩墙描金,雕梁画栋,华贵非常,像在法国经典电影中常见上流社会生活和社交的场所。
  我在二十年前就与巴黎结缘,因为求学,断断续续在这里住过六年。对巴黎人和法国艺坛还是有点了解。在这样的地方办展,意味着什么?将会引起的反应,我多少还是知道一些分量。诗迪,一位画者群中真正的新手,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幅漫不经心的样子,可谓“初生牛犊”之勇。
  诗迪派我为她布置画展。我只好根据我的理解去调整原订的方案。因为要布展,我才开始细细解读她的作品。我当然是从色彩效果入手解读的。
  从色彩表现的角度来看诗迪的画,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以水墨为主体,配以彩色冲染的画面。像写意国画的技法,水墨格局中,或兑入土黄和天蓝光的色调,或点缀以嫩绿、紫色调,通过干湿不同的水笔纵横,使墨彩交汇、渗化淋漓,使画面虚实相生,似有却无,欲静又动,大有欲穷造化之象,尽求磅礴之气,如山雨欲来之势……,这类作品,如她的“远歌”、“墨雨”、“笔风”、“夏月”、“屏山”、“南钟”和“怯尘”等系列均属此类。其二、由湿润的艳丽而强烈对比的大色块交织而成的画面,色光泛滥,矛盾丛生,斑斓交融,肆意涂抹,大有欲追绚烂之极而后快之感,诸如“红叶”“春絮”“远息”等系列作品。第三、形象朦胧,但主色调明晰,画面中色相间的色距颇短,水染水洗、色粉皴搽,或青紫灰调,或黄褐色调,像雾里观景,天籁寂寥,似有开启神话之境……如“听香”、“静安”等系列中的诸多画幅均传此意。
  读诗迪的画,除了理清她的思路之外,还发现诗迪做事用心之处。她的画,是被认真装裱过的,画面在做工考究的浑厚本色的木质画框和米色宽边厚纸板的衬托下,那种品相确实显得精神。她所用的画材品质均属上乘:名牌的水彩纸名牌的颜料。用这样品质的纸和颜料接触,那种材质所焕发出来的光彩,当然比时下泛滥的劣质画材浮出的效果胜出数筹。因为,时下画坛许多专业画家所用的画材的,与其学徒时无异。画价年年增长,画材、装裱依旧寒酸。那种原始的“将就”之气,化作一种挥之不去的贫寒味道始终贯穿在作品品相中。这反映着作者对自己绘画能力的自信和讲究品质的价值取向,仅从这一点看,诗迪就足以让许多专业画家在品位和敬业心方面为之惭愧。
  布置间隙,专程前来采访的亚妮,让我评价诗迪的画。面对媒体,面对电视镜头,我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记得当时我的脑子像电脑扫描机制一般,迅速地将直觉印象分层整理,大致表达我的感受:
  1、这是一批令人看了轻松的画。首先,它们非常感性,看起来很舒畅。
  在现实赏画活动中,那种来自本真的“好看”和“不累”的感受,在今天职业画家那里已经难找了。专业画家从自然人向专业人转化修炼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和提高那份作为专业人的身份依据的能力,可谓历经练功的千辛万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艺术高层境界,多要求心灵的对白,以形象感人,形色与技艺交融,方能出神入化,故技法痕迹往往被隐去。为此,许多先师为了追求这种入神的境界,欲超越自己,超越时代之流行,便要苦苦与以往所修习的技法作剥离的功夫。在画坛的先辈里就有了“用极大的勇气打入,再用极大的勇气打出”的感悟和教诲。这之间的“极大的勇气”加上“打入”和“打出”之气,可见所为之难。
  当然,作品不被技法所累,是因为诗迪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固定程式的技法。她上手就随性而发,于是,她的所作所为便有天成之感。
  2、诗迪的画,成于她的天性。在与之交往和交流之中,从未遇见她的大悲和大喜之时,但是,她的时动,时静,爽朗、直率之态却是随机能见到的。她不善掩饰,随性而发,随感而现。故在笔、彩、纸和性情之间,丝毫无隔,挥洒涂抹,淋漓尽致,进出自如,独享其乐。她的性格中的执着,也使其作画过程,究其极而不及其余。“画如其人”的评语,用于她的身上,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
  3、她修画业的时间,与我们这些以艺为生者来说,不能同日而语。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有“正果”所得,对于许多人来说,包括我自己也是个谜。所谓艺之“正果”,依我管见,最难得的是一对汉语发音完全相同两个评语:“品位”和“品味”。前者,释意为艺品高度;后者,释意为审美欣赏与分辨能力。在从艺的道途,艺者多迷失于此。原因是它们与从艺者的天赋和后天之努力、之痴迷有不解之缘。这种“品味”与“品位”的关系,还成型于长期的修炼。那么,以诗迪从“业”(按照常规来说:诗迪无论如何也就是一个以画为乐的业余画者,尽管她画起画来,其用心程度不亚于职业画家)的时间看,不应有如此修行的结果。
  然而,诗迪的眼力成就于她喜爱的宝石世界。她在美国珠宝学院受过严格的训练。钻石之光芒,玉石之温润,翡翠之苍翠的品质,对人的性情是具有某种超然滋养作用的。以此作为“养眼”的载体,再加上面对首饰这类奢侈品,如何确立品位,何谓境界,在她那里,便是个常识问题和专业能力范围的事,所以,她驾轻就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她画画,应该是在解读和记述她内心中那些如生化于宇宙冶炼造化而成的宝石之象。她的视野非常开阔,对事物事态的变化之理非常敏锐,而且,有很好的审美修养……,故而,她便有了所谓的“悟性”发生的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她曾按照传统的方式拜过若干画坛的名师,同时,便拥有了一批明画理的朋友,因此,关于“画道”上的那些近乎“密笈”级别的内容,均在日常朋友交流过程中逐步得到稀释,将这些“诗外”的功夫落实到画画的行为上,加上她无拘无束的天性,其结果的必然性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画展非常成功,展厅里站满了应邀前来的法国各界的来宾,而且,来的都是法国艺术文化界知名人士。侧耳听之,各方评价是惊讶、赞美和喜欢。我在意这些“人物”的评价,因为他们并不认识诗迪,更不知道诗迪的学画历程。他们更多的只是以法国人的眼光(总是带着挑剔的意识)来审视眼前的画面,依照各自不同的艺术阅历来解读画面。
  我不敢评说诗迪的画已达到的高度,因为她的画是个谜,她更迷于画,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奇迹不断地被孕育,不断地造化着更多的谜,我不知道这个谜般的画者,将会把我们带向何处……。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家 宋建明

作者:宋建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