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汉字的自觉》刘大嗨文字艺术

  (摘要:刘大嗨,湖南人,长期在湖北、北京等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汉字语汇”之前,曾探索和试验过多种艺术风格。)

刘大嗨作品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自“85新潮”以来,许多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曾以汉字为元素创作过艺术作品,如谷文达、吴山专、黄永砯、徐冰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汉字所具有的造型意识,即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从图画中提炼而来,因而,回到汉字的意象图腾,既可以构成艺术本身的形式意味,同时也可以赋予其作品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此外,1978年以后门户的再度开放,使中国又一次遭遇了强大的西方文明,这使得中国新艺术参照于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起来,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影响的焦虑”,以汉字为艺术语符,似乎可以成为摆脱“他者”的影响,从文化形态上来自我印证的一种方式。所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把汉字作为视觉资源,从中吸收艺术营养,就成了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选择。刘大嗨也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

刘大嗨作品

  刘大嗨,湖南人,长期在湖北、北京等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汉字语汇”之前,曾探索和试验过多种艺术风格。过去的刘大嗨,与许多关心时势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也是心忧天下,倾向于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作品带有某种社会的干预性与批判性。不过,刘大嗨虽然关心社会,也一度热衷于现实题材的艺术,但却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表达,而是一心向往表现的深度,试图在表达现实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超越现实。这就使得刘大嗨不像某些波普艺术家那样完全以图式取胜,而是始终保持着对语言探索的兴趣,特别强调艺术的表现力。所以,在刘大嗨过去的作品中,即便是表现社会题材,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他在语言上的歧义。比如他喜欢在已经完成的作品上再覆盖一层薄薄的颜色,使其画面内容从具体的现实中疏离出来,产生一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视觉效果;再比如他还喜欢在画面上附着一些毫无意义的“点”和“线”,从而打破原来的图式结构,将具体的现实经验引向抽象经验……诸如此类的艺术处理,都是为了丰富画面的层次。

刘大嗨作品

  刘大嗨似乎并不想就事论事,把自己的艺术停留在某个现实的切片上,而是希望通过对现实的剖析,揭示出背后更为复杂的文化成因。这种深度的人文诉求,注定了刘大嗨的艺术探索,将从表现中国的现实一点点向表现中国的文化深入,故而,与历史悠久的汉字相遇也就不可避免了。

 

刘大嗨作品

  事实上,刘大嗨以汉字为自己的艺术语符,开始也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偶然发现,最初灵感还是来自于他画面上的那些“点”和“线”。正是这些“点”与“线”,使刘大嗨找到了与汉字的抽象联系,进一步意识到了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其归纳法似乎与抽象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他便将原来画面中的这些次要元素,即“点”和“线”抽离出来,以从锡管中直接挤出颜料而非用画笔描绘的语言方式,遵循汉字的结构与字型规律重新组织成一个个立体的画面,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艺术面貌。

刘大嗨作品

  自此,刘大嗨在艺术创作上完成了一次审美的蜕变,原来画面上的社会性内容已经完全被汉字所过滤,抽象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与此同时,这种抽象性的画面形态,因为有汉字的语义作为基本符号,又使其与中国的文化情境联系起来,带有了某种具象绘画的特征。真可谓一石二鸟,一击两鸣。其实,这本身也是汉字的魅力,即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除了表达字意,还可以开启人的形象思维。我想,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家之所以迷恋于汉字,大概真正的原因还是在这里,在于它提供的视觉想象,可以给艺术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这就像刘大嗨受碑帖的启迪,通过把汉字立体化、浮雕化,在一维平面中呈现出了二维的空间层次一样。它由此带给刘大嗨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证,更是一种意识的突破,一种观念的解放。

2012年2月5日 于通州

作者:杨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