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0 10:10
华夏收藏网讯 中国人好像是一个特别爱闻香的民族,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系统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也特别兴盛。可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当薰帐闻果的做法,宋词常见诸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之类的描写;清代熊荣有“清香夜满芙蓉帐,笑买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称“九、十月间新橙,闺人竞市数十枚,堆盘列案,以当清供。余布枕席”。可见直到清代还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头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气的做法。
不过大约也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宋《证类本草》称其“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人爱其香气”;明《长物志》说它“香气馥烈,吴人最尚以磁盆盛供”;清代《花镜》也称“惟香橼淸芬袭人,能为案头数月淸供”。直接鲜食不如橙柑,多是切片晒干、制药,或者制成蜜饯,如记载所提“取其瓤,拌以白糖,亦可作汤,除酒渇”,“瓤可作汤,皮可作糖片、糖丁”。香橼的主产地在闽浙岭南四川等,在宋代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一带所产的香橼已成为贡品。
宋《武林旧事》罗列临安市售的“小经纪”中便有“香橼络儿”、“香橼坐子”,所谓香橼络儿,大约是用丝线将香橼编结以供居室、帐中悬挂。类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见到,“枕头边放着薰笼,床面前一架几十个香橼结成一个流苏”。总之,宋代以来,香橼是在床帐里常见的一种东西,中国人往往是在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山茶、梅、南天竹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山茶、梅、南天竹
香橼还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或者叫佛手柑、佛指柑、佛指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明代高濂在其万历间所著《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中,专门提及“香橼盘槖”:“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官哥二窑大盘,或青东磁龙泉盘、古铜青绿旧盘、宣德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把摆香橼当做一件要事,并罗列了各种适合置橼的大盘,还特别说明数量要十数头以上。《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探春的秋爽斋,“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是大盘堆放。这在明清绘画中常可见到。
▲《乾隆燕寝怡情图》大盘堆放佛手十数只
北方有钱人家冬日住房室内烧有地炕,温暖宜人,这时再摆设腊梅、水仙等岁朝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至少延续到几十年前,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这两种闻果时说:“这东西放在哪儿呢?或是上房大八仙桌的正当间儿,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要摆这个东西,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还得一周整盘换一次。
不过北方毕竟不是这些果子的产地,其价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说香橼“或将至都下亦贵之”,《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说到童奶奶和童七商议如何巴结陈公公时说,“我听说佛手柑到了,你买上四个好佛手柑,再买上他一斤鲜橄榄,你送了去”,童七“连忙走到福建铺里,一两八钱银买了四个五指的佛手柑,又鲜又嫩,喷鼻子的清香;一钱二分称了一斤橄榄”。一斤橄榄不过也就一钱二分,当时福建铺子中售卖的佛手,四个的售价居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块,这对于水果来说简直是天价了。要购买大量的佛手、香橼摆设,只闻香气而不食用,并且还要定期更换,并不是一般人负担的起的。所以一般普通使用,其实还多是摆放三两个而已。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