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4 00:00
?沪申画廊艺术总监 张离
I ART:2004年,您曾担任沪申画廊的策展人,到2015年初则作为艺术总监重新回到沪申画廊,这十年沪申画廊有什么变化?
张离:沪申画廊从创办以来的基本目标以及空间设施、策展和推广团队的配备等基础性的条件没有什么变化,与十年前比较起来,是外部环境和艺术生态在这10年中发生的演进使得沪申画廊在整体艺术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力变得不同了,这也与历任总监的任职和离职同时发生。从画廊创办之初开始的数年间,当时的画廊总监翁菱女士发起了一系列美术馆级别的出色展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在顶级水平层面的格局和状态。2007年前后的艺术市场的爆发式的增长以及之后各家画廊与艺术家代理关系的发展使美术馆式的项目合作方式越来越困难了。之后的各任总监都进行了调整和多方面的努力,同艺术生态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同时立足自身的条件,以独特性赋予每次展览以及随之形成的画廊定位。
I ART:在您看来,这十年来,画廊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发展如何,还有哪些有待提升之处?
张离:画廊产业在这十年特别是2007年之后经历了一个从迅速成长到趋向理性成熟的过程。随着西方有实力的大画廊针对亚洲市场进行跨国式的布局,以及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出现了高水准的画廊群落。美术馆、各类艺术空间和机构的发展也与画廊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局面。艺术家与画廊也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画廊博览会成为检视画廊水平和行业状况的平台。画廊并非一个独立的产业,除了依赖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创作之外,社会环境的成熟度和活力值都制约和决定着画廊业的水平。从整体来看,画廊在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都还处于初级水平。
杨泳梁个展绘画装置《月光》在沪申画廊中庭展出
I ART:对于沪申画廊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张离:从综合性的条件来讲,沪申画廊在国内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展览空间和推广平台,卓越的地理位置和景观(濒临黄浦江的外滩)、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外滩三号大楼)、一千余平米的展厅,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是其他画廊无法比拟的。画廊的规划应该合乎它的定位,而沪申画廊的定位一定是高端、成熟、引领方向的。展览和项目将以成熟完善的类型为主,辅助以制造新鲜血液的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作品。
I ART:艺术家与画廊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画廊给艺术家提供的是什么,而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离:艺术家与画廊是平等的合作共生关系,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是自由的,并且对应于时代文化的演化发展。艺术家与画廊达成合作之后,画廊需要把握艺术家和作品在艺术格局中的定位,制定推广计划和方案并逐步实施,诸如支持和协助作品制作、资料整理、作品阐述、展览和项目实施、画册出版等等,在此基础上向公共媒体、学术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鉴赏等等领域进行推荐介绍;最后,销售作品当然是重要的一环。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天赋和努力,而在画廊合作这种机制当中,艺术家的清醒和自觉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5年香港巴塞尔参展作品 杨泳梁《来自新大陆》
I ART:您与众多艺术家都有过合作,其中不乏一些如今非常知名的艺术家,他们身上有没有共同的特质,或者在您看来,以为优秀的艺术家身上有哪些特点?
张离:自己觉得艺术家是千差万别的,寻找共性很可能误入歧途,如果非要如此的话,我觉得好的艺术家都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自身有深刻的认识,他们都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存在感。如果要求更高的话,他们都需要有正确的格局观,并且某种意义上的深入生命内核的信仰。
I ART:您在当代艺术这一领域,最关注的是哪一个方面,发展如何?
张离:当代艺术是一个极有魅力然而不确定性非常强的领域。我更希望关注当代艺术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演化作出贡献的可能性。当代艺术的成果能否在宏观的层面上构造出成长中的新文化,或者仅仅成为文化解体中的碎片和余光,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并无答案,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脚踏实地地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I ART:当代艺术如今的发展势态与之前相比如何?
张离:如果将目前的状况与上世纪90年代做比较,当代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生态位置更为重要了,它被公众所接受的程度改善了很多,相比较来说也更为活跃和繁荣。然而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并没有在质量和深度上有明显的提升,而是处于一个潜移默化的演变的过程中。90年代新形态的艺术被称为前卫,更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精英色彩,往往充满叛逆和抵抗的精神。当前的艺术格局更多地受资本和商业的影响,与此同时地域化和集团化的因素在逐步减弱,国际化和个人化的倾向一直在加强。(采访、编辑/晓睿)
注:图片由沪申画廊提供
来源:798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