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纪实 | 九十年代的民工潮

2015-04-14 00:00

纪实 | 九十年代的民工潮 原创 人民摄影报 人民摄影报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民工潮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我非常关注拍摄内地农民南下打工、寻找生存之道的众生影像。为了记录这一历史现象,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到各地火车站拍摄如候鸟般的“民工潮”现象。



1992年2月摄于广州流花汽车站


1992年2月摄于湖北襄樊火车站



1992年2月摄于武昌-广州的列车上



1992年2月摄于武昌火车站



1996年2月摄于湖北襄樊火车站


1993年2月摄于重庆火车站


1993年2月摄于重庆火车站


  1992年正月十三日,我背起照相机,随火车到四川广安、重庆,又南下到广州。一路上我同打工的民工们交朋友,拍下了数千张反映南下打工者的照片,随后数年间,每年春节前后我都要随火车南下北上拍摄。就这样在铁路施工单位工作期间,我以铁道工程部门的记者身份,凭着乘车方便,充分利用摄影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记录着民工潮的变迁。


专家点评

责任·良知

■李涛

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如何能拍摄出好的作品?除了学识、勤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和做人的良知。也可以说,社会责任和做人的良知是一个媒体人、摄影人记录历史、传播信息、推动社会的“第三只眼”,须臾不可或缺。

  “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既是枪也是笔!随时要记住社会责任和做人的良知!”李作描的这番话,想必不是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他人的观点,而是经过自己多年新闻摄影实践之后,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从头至尾,都跳跃着一个时代的脉动,让人感受到真实和力量。

  是什么让一个摄影人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快乐,和民工拥挤在一趟趟火车中,奔波在一个个工地上、相识在一段段故事里,像大多数新闻摄影人一样,或许李作描起初只觉得这有拍头、可登报、能获奖,但长年坚持下来,方才明白,这其实是新闻记者一种社会责任使然,而支撑责任感的恰恰是自己的做人良知。

  与李作描相识的时间不长,实事求是讲,对他的了解还是平面的、片段的。但就其作品而言,我觉得这个人,是立体的,也是全新的。俗语说,作品如人品。尽管本意多是指文章,但当你的目光从他的《民工潮》上扫过,还是不难看出一个率真的李作描、一个有良知的李作描、一个可圈可点的李作描。“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多年以来,我一直遵循新闻摄影的客观规律,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反映基层社会百姓的生活。”这是李作描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心得体会,更是他身上具有的社会责任和做人良知的最好注解。

  手头上的《作描影像》,倾注了李作描的心血,是他新闻摄影作品的一次展现,是他作为一个有良知人的心灵驿站,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摄影人再出发的起点。坦率地讲,其中的一些作品从技术角度或画面内容来看,并非很完美,甚至于还有硬伤,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一个新闻摄影人的社会担当和真实性。

(本文为《作描影像》摄影作品集序,文章有删节)


来源: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