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4 00:00
人物名片
张培生:1972年出生于山东临朐,1994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职于高等院校从事美术教育与研究,现定居北京,为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冯远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高研班刘健工作室助教,北京京华美术馆中国人物画艺术工作室导师。
盛世收藏图(国画) 2012年 张培生
完整意义上的笔墨伴随着水墨画的发展而形成,经历过多种探索,且笔法的成熟早于墨法。元以前,笔墨主要为造型、意境服务,自身的独立价值尚未被发现。随着文人们对“书画同源”的阐发,推动了文人画的大兴,使笔墨从为造型服务的传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画审美要素中的独特一环。至元代,笔墨在表意的基本要求上发展出“写”的概念,这是使笔墨体现自身价值的一场大变革。至明清,笔墨进入灿烂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笔墨至上主义,论画唯笔墨,导致笔墨取形而代之,造成了艺术与造化的疏离。
盛世收藏图之十八(国画) 2012年 张培生
重视笔墨固然是绘画审美的高上境界,但对形的降位易于造成率简的流弊,这在水墨人物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随着水墨画的兴盛,笔墨在山水、花鸟上得到了充分发展,而水墨人物画却没有长足的进展,反而日益衰微。东方艺术重主观不重客观,缺乏对人物形体结构造型的研究,只能涂绘一些似仙似鬼、对造型要求比较简单的题材,无法描绘现实生活,导致画人不但无表情,并且有衣无骨、头大身子小。面对绘画史,无可否认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取决于传统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艺术语言,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它同时也带来了某种偏颇——人物画造型和笔墨的程式化。
盛世收藏图之五(国画) 2012年 张培生
本来笔墨只是中国画的一种语言,它单纯为造型服务,“以合乎内容的形式为形式”。毋庸置疑,笔墨达到一种高度程式化,就必然僵死。拿传统“十八描”无法描绘现实生活的人物,过分强调笔墨程式,讲究一笔一线的传统意味而忽略了表现的对象和目的,只会导致陈陈相因、了无生气。而当人们致力于表现客体对象的时候,虽然难以运用个人的能力去实现程式的完美性,但正因为程式的未定性质,使主体获得了建构的多种可能。
甘南印象之一(国画) 2011年 张培生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少写实的作品和不少笔墨的探索之所以不成功,在形式上很欠缺、粗劣,也是因为不注意笔墨的形式美,认为只要写实师造化即可自然而然地解决形式美的问题,这是一种简单化错误的看法。上世纪80年代后,题材与审美观趋于多元与自由化,诸多艺术家对笔墨语言做了大量有益探索,揉、皱、喷、拓等多种画面肌理的制作以及一些油画笔触型用笔和一些非书法性用笔出现。但一种语言的变化须在自己画种领域内求变,否则可能使画种发生变异,这是我们在丰富发展笔墨语言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本文作者张培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29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