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俞可:“绘画笔记”苏新平个展前言

2015-04-14 09:28

  俞可

  对苏新平的绘画内容,给予的讨论与关注的目的在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艺术家全力以赴的借助于西方的知识体系,重新思考中国艺术更有意义的表达形式,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在这个不算短的时间内,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所产生的文化立场,已经深入人心而获得了积极的结果。像他这样有着叛逆精神的艺术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重新设定目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对习惯的艺术认知和对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跨越,以及在艺术媒介、技巧运用的研究中形成了新的维度,值得审视。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知识流变中,苏新平才会在艺术史的逻辑中来疏离流派、风格、相对规范的艺术系统,主动寻找真实的感应方式,进而反对他过去的绘画成果,表明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始终坚持的前卫立场,而形成新的自觉令人好奇。只是我们仍要关心的是,绘画真能够在这样的思想激情的漫游中,寻找出彼岸并摆脱绘画本身早已形成的宿命,生长为另一番景像,展览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不断变化,旧的分类似乎已经断裂,而新的媒介及技术的日新月异,艺术创作越来越令人咋舌的境况下,生产和展示视觉艺术更需烙上时代的印记。也许,苏新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来重新定义他的绘画内容,并对他的过去予以修正……

  所以我们才会在这里,来强调他关于绘画语言所作出的考察与记录。实际上,艺术家通过描绘中形成的蔓延,已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他过去的视觉经验,从中形成的玩味,也颇为令人感触,如果这样的绘画语言如苏新平重新诠释的那样,充满感性而灵动,使绘画再次回到“为艺术而艺术”,应该值得今天再次商榷。

  这次展览令人遐想的是:绘画真的会游离开他的社会属性而进入艺术家个人感知的超时空领域?同样的不断涌动的流行文化、城市环境、资本市场、科学技术、政治博弈所形成的当代艺术的观念之源怎么会让艺术家随即在纯净的描绘语言的结构中感悟艺术真理。这也构成了艺术家这次展览所要探寻的主题。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目前这样一个新的城市文化生活的环境中,像苏新平这样的艺术家以一种极端个人化的语言方式,来剥离开我们对当下文化的理解,使每个观看他作品的人产生异样的感受,促使绘画成为超越自身媒介而转换为人们所需的生活感悟,正好形成了这次展览的初衷。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