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眼睛”和她后面的F3

2015-04-15 00:00

“大眼睛”和她后面的F3 映画廊 映画廊

intergallery798

“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创建于2006年,是一个以展示、交流传统及当代摄影作品为主的专业机构。

所谓经典就是不可复制。一款相机在工业化时代的意义是被千篇一律地制造,被无数人千篇一律地使用,而“这一架”相机的存在则是“唯一”的。一张经典照片的概念或许是一个展览、一本画册、一个拍卖的数字,但它首先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无法模仿的事实。庆幸的是,我们可以触摸“这一架”相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照片,因此我们可以讲述经典。




“大眼睛”和她后面的F3

文/戴清


1991年。中国安徽。一个春天的早上。大别山区的乡村小路上,解海龙跟着一群孩子走进了一所乡村小学。


那个坐在教室第二排的瘦弱女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抄写着黑板上老师留的作业。一抬眼的刹那,解海龙用手里那台尼康F3拍下了这双日后震撼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眼睛”。在上午的自然光线下,摄影师把那支80-200mm镜头的光圈开到最大,焦距固定在200mm,巧妙地利用桌面的反光,把焦点集中在那双令人难忘的眼睛上——这个永恒的经典就此留在了柯达T-MAX400的底片上。


1987年,解海龙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工作,当时新馆建成,配了一套全新的尼康F3相机和80-200mm的镜头给他使用,这在当时绝对属于专业级的配置。即使是在现在,F3作为尼康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款相机,仍然值得收藏。解海龙用这台相机拍下了一系列反映中国希望工程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张被称为“大眼睛”的作品。发表于1992年4月。拥有这双眼睛的女孩叫苏明娟,当时只有8岁。她在作品发表后的第4年看到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时仍然不能确认照片中的女孩就是自己。1996年解海龙重返大别山,找到了苏明娟,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苏明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茫然每一个人生的选择都会想到去找“解老师”聊聊。


作为制造了这张经典照片的那台F3,在解海龙1992年去中国青年报做摄影记者的时候,交还给了崇文区文化馆。那位接替他的后任者同样十分珍惜这台相机,还把“大眼睛”照片贴在机身上。


后来,解海龙给自己买了一台跟原来同型号的F3。现在,繁忙的他几乎没有时间再用F3拍摄了,但是每当工作疲劳精神紧张的时候,就会把F3拿出来。快门悦耳的声音,不仅“复制”了当年那个经典的瞬间,也给了一位摄影师愉快的心情——因为能用自己的镜头唤起人们对社会的责任而感到快乐。



* 解海龙,生于上世纪50年代,参过军,当过工人。曾任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干部,《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2013年创办龙影廊。




TIPS:尼康F3诞生于1980年,作为尼康最为长寿的专业单反相机,持续生产了大约20年,并赢得了历久不衰的赞誉。尼康F3的外形是由著名意大利设计师乔治·吉乌吉奥精心设计的。机身上的手柄,在当时的各种相机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在现代单反相机上,则无一例外地都装有手柄。F3手柄内侧的红线,尼康公司也一直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


经历了风云多变的20年,F3依旧魅力十足地活跃在舞台之上,许多的玩家、用家对F3仍旧是宠爱有加。这个尼康相机帝国的三朝元老,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为一些要求颇高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系列的变型版本。众多的衍生版本,为F3构架了一个庞大的家族。F3机种变化之多,特殊版本推出之频繁,已经称得上是35毫米相机之冠了。


(本文选自《像素》杂志第一期)



来源:映画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