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化札记:中国外销瓷讲述早期“全球化”

2015-04-15 09:45

2015-04-15 09:45:20来源:新华网作者:班玮

\

“全球化”的提法上世纪末开始流行,虽然是当时的一个新概念,但实际运作历史上早有雏形。德国西北部东弗里斯兰地区正在举行的中国瓷器展览讲述了一个400年前就开始的连接中西方的“全球化”故事。

离荷兰很近的德国小城埃姆登有个东弗里斯兰博物馆,3月22日至8月23日,“中国造——德国西北部瓷器和饮文化展”在这里举行。展览讲的故事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610年首次将中国茶引入德国,使茶成为东弗里斯兰等地人的日常主要饮品。17世纪和18世纪,包括茶具在内的中国外销瓷在欧洲成为时尚。

所谓“中国外销瓷”主要指的是16世纪至20世纪早期由外商到中国收购、订购、订制并销往中国以外地区的中国瓷。在外商订购订制的这类中国外销瓷中,有许多纹饰图案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瓷绘工人精心绘制。

在欧洲,中国瓷器起先主要是王室和各地贵族有机会花钱买到,后来欧洲中产阶级也竞相购入。因为市场需求巨大,明朝中叶以后,不少外商纷纷到中国购买、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巨大。

这些充满东方情调乃至有中西结合纹饰图案的中国瓷到了欧洲,就成了王公贵族最好的品味、身份和地位炫耀之物。中国瓷器不仅设计精美,胎薄耐用和便于清洗,而且用之饮茶不会串味和造成银器等茶具那样的腐蚀。因此,后来欧洲寻常百姓家也以拥有一两件中国瓷为荣。

在埃姆登的博物馆,这次展示的中国外销瓷主要来自东弗里斯兰一对退休医生夫妇的个人收藏,辅以当地其他博物馆和别处借来的展品。

这对不愿透露姓名的夫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当年一名同事对中国外销瓷有钻研,并告知有关知识,他们30年前开始收藏中国外销瓷,少数从东弗里斯兰当地人处购得,大部分是从荷兰各地一些值得信赖的私人收藏者那里买来。近些年从瑞士等地流传出来的中国外销瓷赝品很多,所以收藏得倍加小心,他们的专业参谋之一是荷兰中国外销瓷专家克里斯蒂安·约尔格教授。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坎岑巴赫说,她5年前就开始备展,其间仅在东弗里斯兰地区一些普通人家就看到过上百件中国瓷藏品。

从中国角度看,外销瓷这种早期版的“来料加工”,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带来了景德镇等地产瓷的重新定向和外贸兴旺。

在贸易的另一端欧洲,精美实用的中国瓷不仅改变了欧洲不少地方的饮食文化,导致德国迈森等欧洲多地从仿制到自创的瓷业发展,还在17世纪至18世纪使很多欧洲国家的匠人开始随心所欲地仿效中国瓷的图案,并与巴洛克和洛可可装饰风格融为一体,产生了后来被统称为“中国风”的装饰艺术风格。此“风”后来又影响到了欧洲建筑内外装饰、绘画、织物和家具设计等方方面面。

约尔格教授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进行过全面研究,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18世纪大约每年有100多万件中国瓷器销到荷兰,而当时荷兰人口只有约200万,连穷人家中都往往有一两件中国瓷碗、瓷杯。

约尔格还说,这次在埃姆登展出的中国瓷器虽非欧洲王室贵族收藏的奇珍异品,但质量上乘,特别是那些欧洲人当年得花大价钱从中国订制的带有欧洲装饰纹样的中国外销瓷。

约尔格认为,这些早期由陆路或海路销到欧洲,并由欧洲转销北美的中国外销瓷就是非常早期的一种贸易全球化的体现。

约尔格还认为,中国外销瓷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欧洲等地都有,广受喜爱,加强其系统研究和知识传播有助于充实中国的软实力。

来源:99艺术收藏-收藏指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