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殿堂“示好”流行文化应有度

2015-04-16 08:58

  在“博物馆周”活动中,两名女网友在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盖提艺术中心门口,模仿台阶上的女性雕塑摆出夸张的造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神器’,咔嚓一声,带走一张自拍……”

  “志摩”们活跃在城市各种文艺现场,如果留心他们的朋友圈,各类高大上的展览、演出、游园都毫无例外地成了他们自拍的背景。不久前,欧美2200家博物馆、艺术宫心甘情愿地成为网友自拍的“背景板”。在刚落幕的“2015年博物馆周”社交网站话题讨论活动中,博物馆们邀请网友上传自己与博物馆建筑、展品的合影。美国史密森博物馆宣传总监沙拉·苏里克希望,通过借助社交文化的影响力,让观众在秀自我的同时,也能附带着展示一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增进与受众的黏性,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界的重大转变,博物馆开始以观众为工作中心。受互联网文化猛烈的渗透,博物馆该如何满足游客的观展体验?当博物馆越来越多地以“到此一游”的背景板、“高大上”的身份认同标签出现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各种“解读”中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认为,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教化和转播知识的意义,好像正逐渐退居次席。

  博物馆的第一功能“跑偏”了?

  为期7天的“博物馆周”展开了“博物馆秘幸”“衍生纪念品”“建筑美术”“家庭日”和“我最爱的展品”等多项话题讨论活动。但反响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虽然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等世界级的展馆均参与其中,并且曝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但网友转发并不积极,反倒是上传各种自拍颇为积极。

  生活在伦敦的英国青年罗伯特·卡登,从小是在博物馆堆里长大的。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创意中心之一,伦敦坐拥大英博物馆、安大略伦敦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伦敦天文台等近百座规模不一的知识性场所。但卡登同时也是一名“社交媒体控”,爱“吐槽”、秀“自拍”、刷“存在感”。作为一名资深游客兼“拍客”,在“博物馆周”上,卡登没有忘记上传一张与大英博物馆的合影,向社交网站上的好友们展示他阳光般的微笑。

  于是,问题来了。谁才是主角?

  在席卷而来的网络社交媒体传播中,博物馆们究竟是占尽先机的赢家,还是在苦苦迎合的弱势群体?如果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已经改变,博物馆们对流行文化的迎合能否获得观众的好感?

  业内专家认为,“博物馆周”的举办初衷值得肯定。因为增进观众的观展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以流行元素、传统方式,还是严肃解读作为输出介质,博物馆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功能”——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承担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功能。

  博物馆的思想重心不能失却

  在传统的概念中,艺术可能就是盖一个实体的美术馆,然后把所有珍品集中起来展示给观众。而社交媒体却带来一种新的视觉经验、创作经验和表达方式。在这场自诩的“狂欢”中,博物馆与策展人们虽然使用了最新潮的传播方式,但结果似乎并不乐观。

  有艺术界人士在社交网站上点评,这场活动最终还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博物馆与观众的“笑点”泾渭分明。博物馆的营销团队与艺术策展人们试图推动一场自上而下的艺术洪流,但最终却被“亚文化”轻松消解。纵观这些话题策划,对博物馆和艺术品的“解读”要求本身就是浅显的、表面的。

  无独有偶,同样受到批评的,还有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美国知名文化评论杂志《纽约客》称其“为了迎合流行文化,表现得就像个荒唐的追星族”。评论指责MoMa近年来展出了不少迎合性的展览,例如对鬼才导演蒂姆·波顿、“行为艺术之母”玛瑞纳·阿布拉莫维克等流行文化明星提供了过多的表现空间与过度的视觉解读。“MoMa似乎已经下定决心改装成时髦生活方式的品牌,但却是对核心观众的蔑视。明星的尊严得到了维护,但美术馆的精神却消失了。”

  归根结底,博物馆是一个凝聚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的所在,如果失却了思想重心,再新颖时尚的推广方式恐怕也只是疏忽飘过的柳絮飞花,来去匆匆。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作者:童薇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