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头”在方言中多叫“得髅(脑)”

2015-06-10 09:27

“得脑”是“首”的上古音[tao]的分音形式

“头”在方言中叫“得髅(脑)”的地域范围广泛。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侯精一 温端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书中统计,全省有71个县市使用方言“得髅(脑)”。而《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乔全生)——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书中表述,管“头”叫“得脑”的方言几乎覆盖全省市县及邻近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部分地域。

清康熙五年(1666)序刊本《沃史·方言》记载:头为低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修《新修曲沃县志》记载:头为低脑。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修《临晋县志》记载:头曰登脑。清光绪九年(1884年)修《文水县志》也记载:头曰得脑。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重修《辉县志》记载:的脑,头。曲沃、临晋今属汾河片,文水今属并州片,辉县今属张呼(包括张家口、太仆寺、化德、呼和浩特、丰镇地域)片。邯新(包括平山、获鹿、元氏、临城、邢台、邯郸、魏县、林县、新乡、沁阳、济源地域)片,此说法在晋方言比较普遍。文献较早出现“得恼”一词是元曲无名氏的《村乐堂》,二折正末演曳刺白:“同知这早晚做了个糟得恼了也。”又三折正末扮令史白:“你便不合钻出得恼来。”“得恼”据上下文表“头”无疑。晋方言说“头”的只有山西北部的代县、五寨、广灵三地,说“脑袋”的是北部大同、天镇两个点,与北京官话一致,可看出晋北历史上曾受北京官话的影响。“得脑”是“首”的上古音[tao]的分音形式,已为学者所证明。“首”是审母开口三等字,是审三归端的上古音遗存。据谐声原则,首声有“道,導,噵”。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头(頭):頭,形声,从頁,豆声,本义读tou,脑袋。【辨析】头/首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

“头”方言叫“得髅(脑)”的不同叫法,据《报告》《研究》两书统计记载:有得髅;得老;登脑;得恼;得脑;的脑;低脑;地脑等,总的来说,叫“得髅(脑)”为多。

古音字是方言的源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頭,首也。从页,豆音。古人读“头”为“dou豆”音。“dou豆”音的分音词,或“dou豆”音的反切韵,均与众地域方言得髅、得老、登脑、得恼、得脑、的脑、低脑、地脑等相符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