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存神逸 笔起烟云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从整体上看,未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走向。由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学上的落后状况,国人开始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卑、质疑乃至放弃。以西方现代的先进文化取代我封建、腐朽文化的呼声和运动一直没有停息,西风借新文化运动东渐。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画按照自身轨迹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针砭时弊,蔡元培曾呼吁当时的中国画家要采用西画的“实写之佳”;***也提出要“改良中国画”须“输入写实主义”。 在这种思想理论的引导下,当时一大批热爱绘画艺术的有志青年纷纷奔赴西方,寻求西方绘画的“真经”。如果说蔡、陈是改革中国画的倡导者,那么高剑父、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等辈正是改革中国画的践行者。因为他们都有赴西方研习西画的相同经历,是他们冲破了清末中国画陈陈相袭的桎梏,最终形成了富于现代品格的中国画审美风貌。 “凭实写,乃能惟肖”是徐悲鸿一直强调借鉴西画革新中国画的观点。显然,徐悲鸿之辈能够成为二十世纪绘画大师,他们地位的确立应当得益于对西方绘画的吸纳以及在此道上的探索。

  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借鉴使中国画在描写物质世界的形式上更加贴近西方,很多中国画家甚至将西方的“写实”能力变为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于是他们借助笔墨纸砚这一传统中国画的工具,却使中国画呈现出西画的面貌。

  中国画从诞生到发展历经数千年,在其特有的文化基因里形成了自身的画理、画法与画论的完整系统。中国画沿用已久的“逸”、“神”、“妙”、“能”画品分级的标准同西画审美和品格上的追求迥异,而持“以西革中”主张的先贤们确立的用 “写实”改变中国画的目标正与中国画理相背离,西画的“写实”可与中国画的“似”相对应,而“似”在中国画的品格中属于“能”的品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可从二十世纪起“破除”与“坚守”中国画传统的两大阵容讨伐之声从未休战,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破除”阵容的画家继续他们中国画现代化的实践,他们借鉴西方 “现代艺术”、“实验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对中国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另有一批“坚守”者在中国画自身体系中执着的进行着传承与创新。但从近百年的中国美术史来看,在中国画领域能获成功,凡借鉴和学习西画而得法者为绝大多数,而专以深入传统笔墨精华研习古法企求革新并获成功的画家却为数不多,可见其道之艰辛。

  而第三阵容大多是接受过现代美术教育,知晓中、西美术史、论,掌握中、西画技的新生代,他们善于思考、探索和实践却少于争辩。

  上炜即是这一新生代的典型代表,他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现代美术教育,主修中国画直至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长期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从事基础课教学,并坚持中国画的创作笔耕不辍,我们从他频繁参展的作品可见其在中国画道路上不懈追求。我记忆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演”,他的巨幅山水《白云山上尽清风》给人印象深刻,应当说这是他早期的一幅代表性作品。从他就读美院本科时代的作品《关于窑的传说》和《雨过风亦轻》可窥其对西方绘画中表现光影和体块的迷恋,从其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与趋向的不同,可以看出他那种在文化、情感和形式上的尝试、探索与纠结,他自己说 “从学院里出来的人,大多都经历过捕光捉影的阶段,后来不这样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存在情感资源的不可持续”,此语已显现他所心追的不仅仅是技法与对画面表现形式的营造,而是对心性和情感的追寻。

  记得第一次他在述古堂所举办的《心手相师—吴上炜中国画展》是2011年1月,那次画展上给我印像深刻的是一批他所临摹的宋人小品,其中可见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浸润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之中。第二次也就是今年6月在华艺美术馆举办的《品园—吴上炜锦绣桃园写生展》,这些作品都是他带学生上课或是在短暂的课余时间于锦绣桃园所作的写生。《境与性会—吴上炜中国画展》是他第三次举办的个人画展,本次展出的作品可以分为写生、小品和创作三个类别:

  展出的写生作品注重墨的积染晕化和笔情墨韵的表现,给我们带入了他的巧思与异趣。而花鸟小品是上炜过往的题材上所鲜见,这些小品可见他将枝头小鸟、案头小品随手拈来戏墨生趣,我想这是他在严谨创作之余找到的一种精神放松的特殊方式。创作类的作品多在写生的积累和原有注重笔墨语境的前提下,追求对画面的意境营造,让人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作品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和生命活力。

  这里如果将他三次个人画展贯穿起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中国画道路上师古人、师造化和师心性的清晰路径。

  中华民族的自生文化和艺术一度迷失在十九世纪末鸦片战争的失败到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现实场景中。中国画的发展也曾处于迷茫、混沌和生存的困境中。说上炜是年轻画家的代表,我们从他在中国画领域的追求和发展路径中明显的看出他在文化上的自省与自觉,也看出他在中国绘画道路上的探索与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回归。这种回归,毋庸置疑是中国画乃至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向;这种回归使得中国画在审美和心性上与国人对接、与民族相应;这种回归也使他心存神逸,笔起烟云。

  2015年12月13日于舜耕堂

吴洪

博士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作者:吴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