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被岁月模糊的艺术 西安碑林博物馆

2016-02-20 09:55

  西安碑林博物馆,一个快被90后的西安原住民遗忘的地方。它建于1087年,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维护,共藏有自汉到清的各代石碑、墓志一千多块,以及北魏、唐多个朝代的石刻精品。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均可在此找到,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它的存在似乎是为了证实他们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书法博物馆。只是这些石上生花的艺术都在慢慢的模糊着,静待消失。

  千年的石碑面前我们只是一瞬的残影,可这残影也在消失。

  这是谁的文字?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全国的书生万里跋涉,梦里千寻,只为一睹这石碑。他们抚摸着这石碑上的文字,用手中的毛笔临摹,又或者花大把的银子寻得一张拓片回去。

  那时的这些墓志,碑文俨然就是那永不消失的精神伊甸园。它们居于庙堂,享受香火。也许只有技艺精湛,资历深厚的老手艺人,沐浴更衣,三生祭拜后,才可从这上面拓下几张珍藏。

  而此时,我们只需拿出手机便可将它们随身携带。那种仪式和稀缺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碑林博物馆,不单单只是文字艺术的天堂,它收藏的石刻也精美的让人难以置信。古人用智慧和记忆将每一个文字描述的,细微细节还原的形象和生动,使得这些石刻在无讲解的情况下,也能透出它所阐述的意境和神韵来。

  试想,一个不懂文字的人,看着这些形象化的神、鬼、仙、魔,他一定会相信了世间有另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他们主宰着这日月星辰,主宰着生老病死,主宰着轮回因果。

  只为碑而存在的建筑

  失去了稀缺价值的东西,也就不那么神圣了

  碑的底座是另一种风景吗?

  神?是被形象的逍遥,还是固话的憧憬

  佛?是启迪内心的明智,还是麻木着思想

  视死而生的贵族帝皇才会修建豪华的帝陵,相信过去对未来的影响才有了风水命理。也许这种玄之又玄的哲学体系最实际的作用只是系统化了盗墓贼们的专业知识,为盗墓带来更便捷的指导。而它所造就的副产品便是:摸金校尉,搬山道士。

  当然和那些缥缈虚无的风水玄学比较起来,这些守灵的石兽只是为了更好的佐证分金定穴的理论知识。

  这些石兽的作用,是用来吓唬膜拜的后人?还是方便摸金的校尉

  被人蹭的满身油光,哪还有神兽的威严。

  自人类有最初的记忆需求开始便和石头纠缠在了一起,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石头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的消亡逝去。一百年后是否有会人来这千年的碑林里亲手触摸这数千年前的思想呢?还是只能在虚拟的空间中对将这千锤万凿的石头隔空YY。

  凝神,注视, 千年来你在说什么?

  曾是立在谁家门前的拴马桩。

  本应该属于历史的这些艺术,是否应该随之历史一同模糊逝去呢?还是继续竭心尽力将它复原保留,这些已经完全失去功能的事物似乎除了一声感慨,一声叹息,之外一无是处。消失也许才是这些物件本身该有的归宿,何须固执的记住无法改变的是非功过。

  鼓还能敲响吗?

  门还能防盗吗?

  总结前人的经验,在每一个无用的逝去中获得知识,这不正是人类思想的进化吗。

  两千多年前老子构建出的哲学观。

  道可道,非常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正是从之前的无用,无知中获取了更高的视野吗?

  老子的哲学,也像这石像般残缺不全了吧!

  既然看不清,索性就记住这模糊的重影。

  这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游记,最多只能算的上一个人的絮絮叨叨。不想去太多的推荐这里,怕有朝一日它的覆灭是因为游人太多。但这种所剩不多,正在逝去的文化,是否更应该让每个中国人去膜拜呢?

  老去的牌楼,和老去的记忆

  无法逆转,必然模糊,消失的文化

来源:新浪收藏-藏趣逸闻 作者:罗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