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2-26 22:35
(雅昌艺术网讯)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1957年开始筹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于2010年建成,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近日,广东省博物馆2016年展览计划公布,除常设展外,又推出十余场专题展览。值得关注的是,“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将展出博物馆从比利时引进的中部非洲110多件面具及乐器精品,其中包含首次公开展示的稀有奇珍。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中外大展荟萃,为观众奉上新一年的文化大餐。
【广东省博物馆2016年展览计划】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
展期:2015.9.23-2016.3.23
地点:三楼展厅三
广东省博物馆以“南澳I号”和“万历号”沉船的发现及研究为基础,探索这一时期海洋中西方海洋贸易的发展、内涵与变迁。展览分为“序篇: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的到来”,“碧海沉舟-东西洋沉船的发现”,“货通万国-海洋贸易物品”,“时间胶囊-流动的社会”,“东西汇流:大航海时代”五部分。让观众通过展览去了解这一段作为中国海洋贸易黄金时代前奏的绚丽图景。
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壮族历史文化展
展期:2016.1.28-2016.4.28
地点:三楼展厅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00余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千百年来,壮族世代居住在岭南,与各兄弟民族长期杂居,和睦相处,辛勤耕耘,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以稻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史前大石铲形制独特、花山岩画意义非凡、干栏建筑因地制宜、俚僚铜鼓神秘隽永、稻米食品层出不穷、壮锦壮绣五彩斑斓、山歌对唱热闹生动……所有这些影响深远,构成了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
广东与广西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留下历史足迹。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以壮语中的“那”字(原字为上那下田,意为“水稻田”)为主题及线索,分为“据那而作”、“凭那而居”、“靠那而饰”、“依那而乐”四个单元,通过三馆合计174件(套)的藏品,向观众立体呈现与传达广西壮族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及其与岭南自然山水和谐相处之道,充分展示“那”山、“那”水、“那”人的魅力与风采。
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
展期:2016.4.22-2016.7.24
地点:三楼展厅三
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还是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这里是面具普遍盛行和发展的地区。
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法国文艺批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
为了使观众感受非洲面具的非凡魅力,我馆从比利时引进的中部非洲110多件面具及乐器精品。它们有些曾在美国、法国等重要博物馆的展览中露过面,有些则是首次公开展示的稀有奇珍。让我们伴随着令人眩晕的火光和音乐中激情舞蹈,共同感受这些面具背后神秘的风俗和文化吧!
美美与共--广东宗教文物展
展期:2016.4.29-2016.8.21
地点:三楼书画厅
人类与宗教渊源甚久,宗教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在人类精神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广东宗教发达,五大宗教及民间信仰均十分兴盛。广东省内的博物馆和宗教团体收藏丰富的宗教文物,通过展览可以呈现广东宗教文物收藏的丰富面貌,一定程度上展示广东悠久而多元的宗教文化。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2016年《广东宗教文物展》是国内首次以地区所藏宗教文物为主题策划的展览,旨在通过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主的文博机构及相关宗教团体收藏的造像、绘画、陶瓷等文物,展示广东宗教和信仰类文物的丰富内涵。
文物动物园--广东省博物馆儿童专题展
展期:2016.6.1-2016.10.16
地点:三楼展厅一
此展是中国博物馆界首次以儿童作为焦点观众目标群,采取儿童高度参与的策展方式,以儿童的视角出发,专门为儿童群体量身定做的专题性教育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将牵头与山西博物院、广州市少年宫、广州动物园等多家单位跨界强强联手进行合作。
展览尝试从儿童的视角来诠释动物造型的文物,将儿童参与诠释的“作品”和古代动物造型文物并置的展览方式,建立文物与儿童观众沟通的桥梁。展览目标是为了激发儿童对于过往历史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促进亲子代际间交流的同时,使孩子们感受到文物并不仅是看起来与今天关联不大、只能意味猎奇的、承载过去厚重文化的载体,更是孕育及创造灵感与新文化的摇篮。
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
展期:2016.6.17-2016.9.16
地点:三楼展厅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周代,祭祀与征伐是国家的首要任务。周朝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来祭祀天神与祖先,区分贵贱等级。东周时期,随着冶炼锻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青铜器有了更新的发展。
楚国是周代最早的诸侯国之一,逐步发展成雄踞南方的超级大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周朝王畿之地,询问鼎之大小。鼎制是周代礼制的主要内容,问鼎中原也由此成为了夺取权力的代称。强大的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它传承了华夏文化的主源,保持了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明尊卑、别上下”。同时,楚国青铜器在器型、器种、器物组合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在铸造技术、纹饰艺术方面也有很多创新,丰富了周代礼乐的内涵与外延。
湖北省内遍布着众多的楚国贵胄墓葬遗址,如曾侯乙墓遗址、九连墩古墓群遗址等等。遗址内发掘出的文化遗存,为我们揭开了楚国王侯贵族使用礼器的面纱。通过这些古物,让我们欣赏别具一格的楚式青铜杰作,感知楚国数百年霸业背后,那威严而辉煌的礼乐文明。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和生活
展期:2016.9.9-2017.2.28
地点:三楼展厅三
有明一代,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无论是精神上的贵族化,还是日用间的审美化,都可谓达到了优雅的极致。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不再只满足于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他们热衷于生活中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
本馆所藏的明代艺术品,在保留了时代整体印记的同时,亦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此次展览以明代广东文人的日常生活为主轴,展出本馆珍藏的文玩书画等艺术精品90余件,从书斋燕居、园林雅集和山水清游等不同侧面展现文人的生活空间和审美情趣,一窥文人的精神世界。在插画沐竹的雅趣、古籍珍玩的雅鉴、以诗会友的雅集、登山临水的雅兴中,带您回到一个风雅精致的文化时代。
桃花源里人家--徽州传统民居文化与艺术展
展期:2016.9.20-2016.11.27
地点:三楼展厅二
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氛围。明清徽商富甲天下,以雄厚的资金在故里造宅第,修祠堂,建牌坊,遗留下规模庞大的徽派建筑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徽州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既隐含了徽商经济的背景,也反映了自然山水的神秀,独具特色的砖、木、石“三雕”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其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建筑技艺、民众生活、伦理观念、审美追求方面传递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桃花源里人家--徽州传统民居文化与艺术展”通过建筑实物、构件、模型、图片等,综合展示徽州古建筑的魅力。
相看两不厌--馆藏明清瓷画与绘画的对视
展期:2016.10.25-2017.2.26
地点:三楼展厅一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备极灿烂,集历代之大成。
彼时,陶瓷制作承传播迁,造型、釉色、纹饰与工艺吐故纳新,工艺日臻成熟。绘画艺术迁延流变,理论、技法、气韵与意境温故知新,格局业已底定。
艺术之路,并行不悖,殊途同归。本次展览选取明清瓷器与绘画藏品,以图像为切入点,依照山水、人物和花鸟三种题材遴选馆藏精品,通过比对瓷画和绘画内容,从中寻找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示文化艺术多姿多彩的美学与魅力。
岭南藏珍--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
展期:2016.12.20-2017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健全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普查获得的文物信息全面、准确,可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它将有利于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并将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广东自2013年,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其间完成了普查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软件开发,开展培训、试点工作;第二阶段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和审核,工作稳步推进中。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进入普查工作第三阶段,任务是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因此,举办“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既是普查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同时也可以让广大市民了解这一工作的意义及收获,促进各界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妇好墓出土玉器大展
展期:2016.12.27-2017.3.26
玉龙
穿上戎装,她是的叱咤风云的将军;描上彩妆,她是国王最宠爱的王后。她,就是三千多年前商代国王武丁的王后——“妇好”。这位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却“不爱红装爱武装”。她主持祭祀,征战沙场,开疆扩土,战功赫赫,助夫武丁将商朝国势推向鼎盛。然而,年仅三十余岁的妇好却磕然早逝,令国王武丁悲痛不已。或许正是丈夫挚爱有灵,妇好墓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发现并经考古发掘,成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且未遭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中随葬品极其丰富,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无不彰显了这位王后显赫的地位,也体现了商朝高超的工艺水平。妇好墓共出土755件(组)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 6类,数量众多而造型精美,是迄今商代玉器中最重大的一次发现,为商代政治、手工业、王室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玉簋
本次展览将展出妇好墓中随葬的的716件(组)玉器。这是妇好墓中的玉器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向公众集体亮相。这批珍贵的玉器是殷墟的瑰宝,将和公众共同见证商王武丁对妇好这位贤内助真挚的牵挂以及商朝鼎盛时期的辉煌。
玉人
玉梳
玉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