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4-19 09:26
展览简介: 2016年4月21日,由高岭策展的“当生命本身成为艺术——李山艺术展”在K空间开幕。展览以“生物艺术”为主题,展出李山绘画、影像题材,共计几十幅佳作,呈现了国内生物艺术第一人——李山数十年中,在生物艺术领域里,对于生命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艺术家根据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艺术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构建带有生物性状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与生物科学家合作,共同探索生命形式更多可能性的艺术形态。它不仅完全放弃了对媒介材料和语言框架的依赖、摒弃了对社会经验的指涉,还脱离了对象征功能和寓意手法的使用,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很难想象,个性谦和平易、诚恳温良,已到古稀之年的李山,他使用的艺术语言却是如此前卫。如要追其缘由,这与他此前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不畏禁忌、勇于开创的艺术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山是“85新潮”的要角、“理性绘画”代表画家、中国波普第一人。曾参与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并以印有美国总统里根头像的盥洗用具进行了中国美术上最重要的一次“洗脚”。同时,他还以雌雄同体式政治人物肖像及禁忌的性图像符号,大胆展开了“胭脂”系列创作。1993年,李山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上受到巴尼作品《劳顿候选人》人兽同体启发,开启了对生物艺术的研究与实验。 李山的生物艺术与他八、九十年代的艺术不能截然分开,在于:无论是已经开始直接把生物结构作为绘画基本形象的抽象理性绘画、对自身身体的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提出质疑的行为艺术,还是充斥着植物符号、生命符号、人的组织器官符号的“胭脂”系列,其实都不过是李山三十多年来创作始终所一贯追求的生命神秘性,从主观想象到科学分析的形态转变。 本次展览呈现出了李山近20年来在生物艺术领域中的探索,看他如何从“形而上学的生物性”进入了“实证生物性”。 《重组方案》,是1996~2003年间,李山以影像重组的手法,来诠释生命的种类特征可以透过遗传信息的改变、置换或混合,而产生不同样貌的概念。这种基因混合概念也延伸到植物上。2007年,李山与张平杰在上海农业科学院的教授协助下,合作完成了一套实作的生物艺术《南瓜计划》,成为中国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制作完成的艺术品,演绎了生命形态自由表达的可能性。这种演绎进而还拓展到丙稀绘画、数字合成图像和数字合成视频影像,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构成。如果说,98年的《阅读》意义在于抛弃材料、拆除语言框架、直接制作生命,2003年的《阅读》在于打破人类对生物界的沙文主义态度,那么我们有必要期待,这一次的《阅读》将向人们发起一个怎样的新的思想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李山的生物艺术不是观念艺术,不是只给人们解构性启示却无建树性的艺术形态。正如策展人高岭老师所评价道:“李山作为当今以生物学知识开展生物艺术实验的第一人,不仅廓清了生物艺术的概念,更是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领域。与以往所有以想象力和表现力为己任的艺术家有着根本的不同,李山的生物艺术形象是由生物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所得出,有着鲜明的科学实证性……让生命本身成为艺术,而不是让艺术去表达生命——这是李山对既往艺术史的超越。”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 艺术家李山简介: 1942年生于黑龙江兰西, 现居于上海 2014年《蜘蛛纪——扩延》------------------------------------新加坡MOCA美术馆 2013年《粉红微笑之后 . 阅读李山》----------------------台北,台北当代艺术馆 2009年《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北京 2009年《上海滩1979-----2009:上海艺术家个案》----中国上海 2005年《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世纪坛美术馆, 中国北京; 布法罗 大学美术馆, 美国纽约 2002年《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中国广州 |
来源:墙报展览预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