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树繁茂缘于根深

  一次偶然的聚会使我与范寅斌先生相识。当时他身着戎装,是位有哲学修养的部队政治工作者,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

  范先生为人敦厚、正直、善良、豪爽,处事稳健。其秉性亦如其书法,沉着而不失机敏,既质朴又文雅。在学书方面,由于我们的所好同源,所学同宗,故而共同的语言令彼此相见如故。

  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是由读书而来。范先生也是由读书而坚定了人生远航的信念,由一名普通军人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中文专业、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取得法学研究生学历,专著三本,发表文章三百多篇。他博学善钻,很小就与书法结缘,书道功力日渐精进,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

  “书者,心画也”。中国书法是一种纯粹的心灵艺术。在其简单的点线提按转折断连中,体现着生命的律动;提笔挥洒中,与前贤进行着默默的对话交流。然而作为生命艺术的书法,又必须是真诚的、不虚的,至于在真诚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达到“真”、“善”、“美”之境界,是需要有真功夫,方可渐入佳境。

  范寅斌的书法风格承袭“二王”,俊雅清健。初读之不那么“抢眼”,但细品之则下笔有由,暗合古法。其书作无论是谨严精劲之小楷,还是雄浑大气之巨制,其用笔、结字、造型、章法都皈依着传统的主流;笔画洁净,运笔流畅,收笔果决无疑;施墨匀润,章法上做到字字独立,横成行,纵成列,如兵马布阵……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他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得益于他对笔墨语言的驾驭和创造,更得益于他朴实无华、宁静淡泊之人格修养。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范先生几十年的执着追求,在他固守的心灵的园田里,艺术之花已绽放出了自己的鲜艳与清香。几年来,他的书法作品频频在各种大展、大奖赛中获奖,在新闻媒体中“亮相”,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如此骄人的成绩,对范先生来说,除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外,更与他的勤奋和善于思考分不开的。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书法艺术更是人学,它不单是一种技艺,更重要的是一门兼通高度文化的艺术。它的魅力,首先来自人格层面的营构。应该说,书虽小道,却是非眼光不高者不可为,非胸襟不阔者难为,非气度不大者莫为。书史上,凡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具有娴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有着对书法艺术敏锐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当然更离不开渊博的知识。如果从艺术行为的规律和本性方面来思考,无论是天份、兴趣、学识、胸襟、乃至品格,这些都纯属个性的因素,如果再加上师承的高明、环境适宜、健康长寿等诸方面的因素,造就一位优秀的书法大家是大有可能的事。可喜的是,在这些条件中,范先生占有着相当的优势。然而众多书家成功的经验证明,丰富的学养和深厚的功力对于书法艺术确实十分必要。像人们所言,只有学养没有功夫者是欣赏家,只有功夫没有学养者是书匠,学养和功夫的紧密结合才会有书法创造。大树之繁茂,在于其根扎得既深且牢,书艺之创造必是其综合素质的修炼与升华,它靠的不是吹捧,而是对艺术穷源溯流、穷理尽性、穷幽极微、穷年累月的拼搏精神。

  “艺痴者技必良”。只有耐得住寂寞,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得瓜得豆那是自然。范先生十分重视品性、学识、智慧、功夫、情趣的锻炼修养,他说:要使书法做到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使书法达到“通自然,得天趣”、“天真罄露”、“出神入化”的境界,要下苦功夫、长功夫。所以,对于我和范先生来说,前边的路依然很长很长,我们会坚守不移。因为坚守是一种心志、态度、毅力和自觉的必然。

作者:何伯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