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之绞转

2016-05-09 08:29

  邱振中先生的《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孙晓云女士的《书法有法》一书以及孟会祥先生《笔法琐谈》一书对我影响很大。本文所讲内容,多是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做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们的这些著作,相信会对书法有一个更深层面的认识。邱振中先生提到的绞转笔法,应该和孙晓云女士提出的捻管说的是一种笔法,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

  笔法的空间运动形式包括三种,即为平动、提按以及绞转。平动是笔杆到纸面距离不动的运动,是所有书法作品中都有的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提按,即为毛笔在垂直纸面方向上的运动。绞转,即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运行时笔毫着纸面在不停的变化。而后两者运动形式,绞转和提按给线条带来了无穷尽的变化。观察线条的边廓,平行的是平动产生的;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是摆动或者提按造成的;非对称的曲线边廓为绞转使然。绞转笔法产生的是一种复合锋,并非单纯的中锋或侧锋,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楷书形成以前,笔法多以绞转为主,随着楷书的出现,提按渐渐占据了笔法的主导地位,到了唐代唐楷的出现使这种现象达到了顶峰。至唐以后,绞转缺失,而提按的弊端显露,那就是线条中断的“中怯”现象。人们更多的是在笔画的两端做文章,提按之间完成笔画,使得笔画中断软弱无力。到了清朝馆阁体的出现,只有提按带来的弊端到了极致。

  《书法有法》中做了大量的考证,说明了绞转笔法的存在以及对于书法来说的重要性。孙过庭时期,绞转尚未缺失,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书谱》中大量使用绞转,使得给人的感觉线条很厚实,书写很入墨,有晋人风采。《书谱》至今仍被看作学习王羲之笔法的最好的过度范本。

  下面列举《书谱》中绞转笔法的应用。

  一、入笔

  书谱中的入笔都不是直接入得,而是都出现了一个侧转中的过程导致的小尖,这个小尖我认为就是绞转写出来,只不过动作特别小,侧转中的过程十分迅速。

  二、撇画和下一笔直接连接的时候

  三、大的圆弧转弯处

  事实上,绞转笔法是随时出现在《书谱》中的,这里列举几个比较明显的地方加以说明,重要的是举一反三,从理念上明白绞转是怎么一回事,并在实践中去验证改进自己的临习。当然绞转笔法尚未有定论,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争执。我认为临习《书谱》中应该做到指腕并用,绞转和提按同时作用,才能做到灵活和更接近原帖。

来源:书画纵横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