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5-10 13:09
导读:他通过对泥塑这种相对原始雕像的再利用,试图展现新的可能性,借用从寺庙残像上得来的灵感,使其转嫁到表达对身边亲人宿命的潜在忧愁,这是一种比较带有普遍性的情怀。他让他们(泥像)活起来,不是肉身的活,而是材料的活,活在水中,继续加速度的运动,变化,直到化为灰烬! 杨淞的毕业创作“尘归尘”展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爆发力,打动不少包括专业圈的观众。 他通过对泥塑这种相对原始雕像的再利用,试图展现新的可能性,借用从寺庙残像上得来的灵感,使其转嫁到表达对身边亲人宿命的潜在忧愁,这是一种比较带有普遍性的情怀。他让他们(泥像)活起来,不是肉身的活,而是材料的活,活在水中,继续加速度的运动,变化,直到化为灰烬! 这种隠寓效果不言而喻,借助材料转移联想,材料与人的想象共处,双赢,赢得情感,也赢得形式,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