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博物馆如何实现文保与拍照的平衡

2016-05-12 09:31

  在4月23日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到在博物馆展厅拍照问题时表示:“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们官网上的图片,你到官网上下载就可以”,“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

  “在博物馆拍照很傻”,此言论一出,立马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深表赞同,认为博物馆里面陈列展览的都是文物,随意拍照行为不管是动作,还是手机、相机发出的光线,都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进了博物馆就应该好好观赏,用心体验,而不是到处拍照。但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只要在不对文物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在博物馆拍照无可厚非,不应该被禁止。

  客观而言,争论的双方说的都有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但首先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如果拍照的行为确实存在对博物馆的文物带来伤害的风险,那么就应该提倡游客不要拍照,或者是采取管理措施禁止游客拍照。毕竟和满足游客拍照的愿望相比,保护文物不受到伤害,才是处于第一位的。实际上国外很多著名博物馆都是严禁入内参观的游客进行拍照的,有些连手机、相机等拍照设备都不准带进去。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游客在博物馆内拍照的行为一棍子打死,对游客拍照的行为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部分游客确实是旅游过程中的“惯性”使然,到了一个地方就喜欢拍照,拍完以后几乎从来不看。还有一些游客则是出于内心对文物的喜爱或者是惊叹,想把这些文物拍下来拿回家或是发到微信朋友圈和他人分享。对于这样的拍照,我们就应宽容看待,因为这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普及文物常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可以激发更多人对文物、文化的兴趣。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在保护文物和允许拍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也并非没有,首先对于文物本身要区别对待,那些本身脆弱、对环境敏感的文物,比如书画作品等等,那么就应该坚决拒绝拍照。而对于那些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小的文物,博物馆管理者则不妨“大方”一点,满足大家拍照的愿望。在区别对待文物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制作一些禁止拍照文物的仿制品,以供游客拍照。说实话,对于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普通游客,这样的仿制品足以满足他们拍照的需要了。

  另外一个方面,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游客可以去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下载文物的高清照片,结果被网友吐槽说国家博物馆的官网上文物照片不但不“高清”,有些还非常模糊,难以满足网友观赏的需要。这也提醒国家博物馆,不妨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真正实现博物馆文物360度高清无死角呈现,打造令人满意的“网上博物馆”,这同样可以引导网友少拍照、不拍照。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