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冷墨小组:不要对人性抱有幻想

2016-10-12 16:11

  冷墨小组,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的几个毕业生组成的一个从水墨转向当代的艺术小组。

  从水墨转向当代,是我们在当下的全球化急剧变化的格局中,中国对未来“身份问题”的判断。

  2014年12月,“冷墨”与798东京画廊的第一次展览合作,由段少锋任策展人,展览的主题是“出柜——一次驱魔仪式”。讨论的是“走出——背叛——驱魔”是对待和重新理解传统的方式。

  2014年12月冷墨在东京画廊展览“出柜——一次驱魔仪式”现场图

  2014年12月冷墨在东京画廊展览“出柜——一次驱魔仪式”现场图

  “冷墨”小组今年在798东京画廊的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有三人:李飒、于洋、孔妍。策展人艺婷给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关于当下的:在科技飞速发展对世界带来重大变化的时代,艺术家对未来持何种态度和理解。

  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就在几天前(9月28日)美国企业家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宣布在2025年(8年之后)人类将登上火星,开始了人类殖民火星,多星球发展的步伐。

  美国著名思想家、发明家雷·库兹维尔(比尔·盖茨称他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2009年,基于他的“奇点理论”,GOOGLE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开办一所致力于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学校——奇点大学,由他出任校长)在他那本著名的《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了科技的未来:

  21世纪30年代:人类大脑信息上传成为可能;21世纪40年代,通过纳米、基因、机器人等技术人体将从生物性向非生物性转变;2045年,奇点临近,人工智能将完全超于人类智能,人类历史将彻底改变;2045之后,宇宙觉醒,人机智能将物质转化为超级计算机,人类可以实现真正永生。

  科技对人的影响和改变越来越大。对人类的历史而言,这是数百万年来最大的“变局”:永生、人工智能、移民其它星球,都将是在未来数十年来可以预测到的变化。

  代价是什么?是否可以把握?

  科技并非从现在才开始加速发展,从历史上看,科技近数百年来一直加速发展,但人类的灾难似乎并未停止,或阻止(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科技的发展真的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问题?

  我们大概忘掉了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过的话:“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以为科技是人类之救赎,也是野蛮的。

  所以在我们讨论之后,展览的题目最终定为:

  “必死无疑”。

  不要对人性抱有幻想;

  不要对这个世界抱有幻想;

  不要对未来抱有幻想;

  康德说过:“扭曲的人性中造不出完全笔直的东西。”

  唯有放弃幻想,或许会多一分可能。

  “必死无疑”,9月24日至10月24日,798东京画廊。

  “必死无疑”展览场景

  “必死无疑”展览场景

  于洋作品《本是同根生》局部

  于洋作品《本是同根生》局部

  于洋作品《本是同根生》和孔妍作品《必死无鱼》

  于洋作品《本是同根生》和孔妍作品《必死无鱼》

  孔妍作品《必死无鱼》局部

  李飒作品《死亡从不多言》局部

  李飒作品《死亡从不多言》局部

  李飒作品《死亡从不多言》局部

  李飒作品《死亡从不多言》局部

来源:新浪收藏当代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