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问:您这次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蔚蓝的海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促使您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什么?
答:这些年,我常到闽南海边画海港渔舟。今年三月初,又应邀到海边画画,一路下来有近二十天的行程。下去之前,就有一个设想,看看有无新的感受,画一张大画。后来转到崇武渔岛,渐渐有了一个构思。但这幅画真正开始的时间还是在六月份,因为手上还有一本书未写完。说到灵感,应该就是形成完整构思的那一阶段,其实画面就是想表达改革开放后大小渔舟和油轮泊港时一种宏大的阵势和气派。此前,我曾有一个构思,以三联画的形式画乡村、都市和自然山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来放弃了。因为画幅限制,再有考虑不是很上手。2006年开春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南北方油画家邀请展”,我将几年来画的《渔舟系列》送去,反映很好,说明我画渔舟还行。
问:1984年,您的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谈一下您这两次参加全国美展的感受与两幅作品在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答:六届美展的作品《通往牛迹潭的山道》是我的处女作,那时大学刚毕业两年多。1984年春天,细雨蒙蒙,我从闽北小县师范学校出差到省城,坐长途汽车翻山越岭。雨雾山岚笼罩在山腰间,俯看数不尽的梯田盘绕蜿蜒,令我十分难忘,在返回的火车上勾了草图。后来,六届美展之前组织创作,我将草图带上到了一个很高的山村,再次领略了这种情景,完善了构思和草稿。与现在相比,那时幼稚但很真诚。作品入选说明真诚是作品成功的首要因素。没有生活积累和感触,没有艺术积累并升华,是憋不出名堂的。
两相比较,应是从较为客观的再现情境跨越到较为主观的表现感受,从诗意的委婉抒情转到渲泄胸臆的直面陈述和艺术个性语言的。
问:看王老师近期的一些风景画作品,发现与您之前的作品相比较有不小的变化。首先是您对绘画对象的表达比之前更具象些,也更细致了;而画面的整体感觉也由原来的简约奔放变得颇有情调与意味了。您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答:是吗?有变化吗?成熟了嘛(笑)。简约奔放与有情调意味都好,但后者似乎更融入一点什么的。是文气,或是讲究一些雅致的东西?也许,骨子里头喜欢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这不仅是绘画或是文学还是音乐。有评论说,我过去以解构后再重组的表达方式有意思、有个人风格倾向。其实,现在仍然如此,只不过将具象的画面表达得更能吻合内心要求,内质更好一些。如果说有什么心路历程,那就是原先讲究如何表达,现在注重表达的深度,表达得更好。
问:接下来,您的作品是否会延续这样的思路?
答:应该不会改变,无论室外作品或是室内作品。所谓“文质彬彬”,就是这意思。
问:近年来,您曾经到过许多地方采风和写生,它使您拥有哪些新的收获与体会?
答:写生的生活太惬意了!即是旅游又是画画,每天的生活都面对着新鲜与好奇,又在一种极其自我的状态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属猴,可爱静,但也爱闹腾,与画家朋友聚在一起,开心极了。我真愿意一年到头玩着过日子,而最好玩的事就是这,极品!(大笑)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滇、桂、粤、鄂、晋、鲁、湘、赣,还有江浙,至于闽北和闽南就更多了。外出写生,感受其间地域文化不同,感受山形水势即地缘环境不同,这是最大的收获。其次,就是在写生中基本确立了自身的艺术语言。但是我感到,艺术家创作的题材与根基还是应回到自己熟悉的并有思考的地方上来。
问:您认为写生对于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艺术史上我们看到,中外风景油画大家都在不懈的写生中获得成就。因此,别把写生看低了。吴冠中先生一辈子就是在从持续不断的写生中获取和提炼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还有苏天赐、陈均德、戴士和先生等,还有画人物的画家朋友,象忻东旺。我最近在编一本书,叫《武夷山水与历代画家》,这是一本从古到今中国历代山水画家登游武夷山水间寻胜写生和创作山水画的书,史料性比较强。它也印证了走进自然山水间对于山水画家来说,有多么必要,油画风景画家同样如此。说到自己,我也应是在写生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关注点、找到自己的性情品格与语言表达的一致性、找到如何概括提炼表现景物的个人方法,积累了一些属于经验性的东西。
问:什么样的题材最能打动您?
答:我对结构性比较强的物形比较敏感,它可以在取舍之间和似是而非之间构成有意思的画面,比如乡村木构老宅子,比如海边庞大的渔舟群等。它们或者沉淀了文化成为历史的载体,或者具有原生态的力量和气势,有历史的旧物和有力量的阵势,是我喜欢看到的并愿意表达的。
问:在您的作品中似乎从未出现过人的踪迹。虽然您的作品选材大多源自朴素和平凡的景致,但经过您的提炼与处理,呈现于画布上的图像都充满了精神与文化的气息。您在创作时,最注重表达的是什么?
答:寻求画面构成性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具有个人的图式。但是仅此不够。室外作业和室内创作,面对你已选择好的景致或确定构图,你肯定还得看到这景致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注意?退一步说,画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画,他的精神指归总与他渐渐专注的题材之间有一个勾连,而他把这景致或画面背后的东西整明白了,就对了。
问:到目前为止,您的绘画大致经历过几个阶段?
答:我们这一代人,受大的意识形态影响较重,束缚住了要挣脱它十分不易,何况我始终处在并不中心的偏远地带。第六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是我的处女作,它有情感质朴、唯美和现实主义倾向;首届中国油画展的作品脱出了这个层面,已有意向成分;’97中国艺术大展那年进入象征意味表达,随后的这一阶段很苦恼,做了很多实验。因为工作需要,我一面画油画,一面研究中国历代书画并有根本启悟。我的脾气有倔的一面,当时有逆反心理,绝不从众随流,因为身边的人都在鼓噪着追随前卫艺术。我认为要学先人,“行迹名山大川”,“搜遍奇山打草稿”,在写生中寻求突破。2002年末我策划“印象武夷”之前,就开始了久违的写生。这以后,渐渐在室内和室外往复交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个面貌。
问:您觉得中国传统绘画对您有哪些影响与启发?
答:魏晋时期的山林隐士、元代放逸性山水和明清时期画家各显主张,其实,中国山水画传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也向我们昭示了作为士人和艺术家应有的主体价值和人格意志。另外,中国历代书画大家的全面修养应为今天的艺术家学习,修养较高与风范清介是因果关联的,奸诈狭小,流露出市井俗人的言行就不高级了。看多了山水画,对逸品神韵、画质以及那种泱泱大度的视觉感受十分迷醉并经常警醒自己。还有,山水画家常常登山临水汲取自然之气,这不仅为画画,更重要的为开胸襟,明白人原本为世间一物的道理。古人那句话我喜欢:“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问:我感觉您是一个颇具古典文人气质的艺术家,您在绘画之外还有哪些爱好?在您成长的过程中曾受过哪些人的影响?
答:是吗?第一次听到给我这个定位。也许与经历与职业有关吧,可能也有些出入。我爱闲雅地居家、侍弄花草、看书、看片子、好旅游、还喜欢各地风味小吃,就不好喝酒(笑),其实会喝,但不爱喝,不是酒徒。这一生受毛泽东影响最大(笑),不说他了。爱画画受俄罗斯绘画影响太大。当时,前苏联画家作品看了很多,当画家的愿望很强,可惜没能出省读一所好院校。77那年还政审,接到福建师大录取通知书已经谢天谢地了,后又接到浙美一封手写的信件让我来年去报考,红头信笺,当时没太大欲望也没弄清楚是谁写的,已经等不及了。我的启蒙老师陈德品行正派、有慈父般的心地,艺术造诣很高,他对我关爱,我对他敬畏,我一直怀念他。
问:作为一个出生和生活在福建的艺术家,您觉得福建的人文地理环境对于您有哪些影响?
答:福建不是一个文化雄强的省份,古时称为蛮夷之地。这里山地阻隔,文化板块多元,语言各不一样,各地域的人文性格均不相同。但是,闽北接受和融合中原文化最早,迁徙汉民最多,历史最悠久,两宋时期文化鼎盛。闽南面对海洋,宋元时期开埠,海上丝绸之路从那里起始,有海洋文化的气度和特征。福建依山面海,因此,闽北与闽南、一山一海是福建人文地理环境的两个主要区域。我画古村落和画渔港渔舟,其实就是画闽北和闽南。前者具有人文历史,后者表征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这两个内涵我都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不过,我想说一点,人可以生活在一个省域内,但其思维眼界心量不应被省际局限。省是行政划分区域,人的活力与前途都不应被这种划分框死。
问:您觉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答:不为常规限制思想,不被世俗左右行为,不把势利放在眼里,这应成为一个基本特质。我以为这很重要,艺术家如果混迹于周边的俗世环境,就不是“纯爷们”。(笑)他的灵魂应该清介高洁,人格卓尔不群。
问:您在艺术中信奉、追寻的是什么?艺术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
答:哦,这问题太大。当画家是自幼的愿望,就是为了理想。为了这,走上这条人生道路。这中间,还舍弃了许多诱惑你走向歧路的机缘,立志不易吧。
作者:王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