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
——哥林多前书13:12
摄影的哲学诞生于一个“笛卡尔之梦”,它代表了人们运用理性的科学行为获得某种确定、客观知识的方式,这是一种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情感浸染的、“无私”的理性探索方式,它意味着人们可以藉由摆脱肉体甚至心灵去得到真实的知识。19世纪早期的实证主义进一步以经验为价值依归,随同摄影技术与社会学同步扩张,试图将所有和自然、社会相关的完整知识提供给人们,而将不可证实、不可测量的事物排除在外。然而在20世纪后摄影时代(The Post—Photographic),影象的特性与形式已经改变了“记实”所假定的认识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影象惊人的大小与细节变化、焦点与观点的转换,历史与现实戏剧性的幻化,而虚拟真实以及影象的去物质化,使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达到前所未有的混淆程度。
天元的影象作品显然具有后摄影的特性,但他并不执迷于科技层次的差异和决定性,而是审慎地假借视觉科技诸如卫星定位、颗粒微观放大以及数码技术,超越一般风格、题材、潮流乃至未经反省的“人文精神”藩篱,给观者带来对于自然、神圣、个体心性也包括影象本身更为幽微也更加澄明的观看之道。
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奇迹,另一种是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奇迹。天元的影象艺术作品印证了他所选择并奋力去创造的本真生活方式,一种不断怀疑并保持对奇迹的领悟。用汉儒天人合一说、道家美学、神秘主义或禅宗来解释这些作品或许会富有学理、会禀有文化传承意义,也很容易找到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一滴潸然而下的眼泪涌出不可替代的命运,一粒沙子中有千佛所在,一块普通玻璃所映现的景象每一秒都不会必然相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恰恰在0-4摄氏度之间是自然界罕见的“热缩冷胀”,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科学保证了冰比水轻,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冬天江河与湖泊结冰,都是从上面开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摄氏度,这样鱼类不会被冻死。水在天元的领悟中,已经不是物理或美学之水,它毋宁属于不可言说的恩典。
领悟没有止境,正是由于天空、大地、神圣与人处于无限的关系中,就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言,地球自转的地轴恰好与黄道平面有一个23.5度的交角,且地轴在宇宙中的指向是不变的,这就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更替。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恰好适合于现在的生物。大气层中还恰有一个臭氧层替地上生物挡住太阳紫外线,当人类发展使用电磁波时却意外的知道原来大气层中恰好有一个电离层而替我们反射电波。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恰能和谐相处。动物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恰好就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这种如此和谐的“设计”使得地球的大气层成分相对稳定。地球上海洋有周期性的潮汐现象,假若把地球比作人体,潮汐现象就像人体的呼吸运动或者经脉运行。热力学中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种表述是自然界的任何过程都是趋于更加无序的,即向“熵”增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实中又有很多相反的事件,最大的就是生物体的出现。生物体是高度有序的,怎能从无序的自然界自发产生呢?尤其是生物基因结构相当庞杂、精妙,很难想象是自发产生的。还有所谓的“自组织现象”,如水面上有时会产生非常规则的波纹,有时天空的云朵也会如此;两种化学物质放在一起可能会出现“化学震荡现象”,即化合产物的颜色呈交替性周期变化等等。万物自行涌现,周流不息,人不过是这种涌现的观看者,艺术家接受并领悟着天地神人的世界游戏。
现代科学研究者在其构想的世界图象即“世界客体”中从事研究,而典型的现代人也正是在他自己所构想的世界图象中生活,并且以构想世界图象的方式征服自然、征服天地和神。据说人类已征服了月球,但科学界对月球的成因至今没有定论。月亮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性,那就是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一样的,似乎是被精确设定的,这样它就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看到的月亮总是那个样的。这在已知天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多年前,天元在北京远郊自己画室的院落里蓄了一个大水池,它一无所用,仅是在一潭清浅的净水中葆藏月亮。
作者:岛,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