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范冰冰主演的一部圆片【我不是潘金莲】画面非常的特别,因为屏幕上是1:1的圆形呈现方式。有人说这是制造营销话题和噱头的手段,那我想说你们当导演冯小刚傻呀!
【我不是潘金莲】海报
从美学构图上来说,圆形的画幅必定会让镜头的纵深和透视感更强,而画面的内容必定更紧凑向心而整体。这时,人、道具、环境,都需根据圆形边缘有意识的布景设计。从【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片和剧照精致程度来看,这必定是电影开拍就做设计好的。
所以圆形画面,不是营销,而是创作。
正如本片摄影师罗攀说: “ 使用圆形画面是一种特殊的考虑,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中国风情画’的特色。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运镜方式,都是经过很多设计的。”
而很多电影痴汉就不就明白了:当年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不也大量采用圆形遮罩框住画面的表现方式么?为啥用圆形构图就能更好的展示中国风情画特色了?
下面由小编带你进入中国风情,一探风格源起。
1
“圆”起
天圆地方的概念形成
中国历来帝王多采用方孔圆钱形制,以象征天圆地方、天地覆载万物。但,天圆地方不是指天地的形状,而指阴阳。三国时期赵爽说:天动为圆,地静为方,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
西汉时期铜镜【神兽规矩镜】
【神兽规矩镜】局部
例《神兽规矩镜》的基本造型乃汉镜基本特征:外圆内方。外围方格内为“子、丑、寅……”十二地支与小乳钉纹相间排列,外圆线上的三角形刻度,似日晷上的刻录符号,与时间天文的计算有关。
由史所据:天圆地方的观念在汉代明确化,而汉镜归纳了造型上的基本要素“圆”与“方”。“方”常契合的是人世、建筑、行为空间。“圆”则是天道、宇宙、包容。
这时 “圆”于中国文明来说,就是人间方正之外的四时圜动,是在人世的限制与范围外无限的悠游和余地……
中式园林和建筑中常见的圆窗
圆,由政治 统治阶级和精神思想领袖的宇宙认识开始,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成了国人平凡日常的内在基础,被运用到园林的洞门、日常的食具、建筑的窗形等等之中。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一
剧照一中范冰冰暧昧的裸体、大片的方格窗棱、远处冷淡阴沉的楼林……被极端正的中式圆框于画内,似偷窥的视觉、似无奈压抑的世间……切合了电影主题营造出女主角的心境与环境。圆与方的线条对比下,呈现别样的中式冷淡风。
2
去色
单一色相的中式审美
大约从魏晋开始,绘画与社会上门阀世族的子弟结合,逐渐强调个人的特性与精神世界。文人画家们,开始在作品中贯彻道家的出世思想,如“致虚守静”、“知白守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是有了张彦远的名句:“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宋以后的文人画就逐渐与政治脱离了关系,出现了淡远的水墨意境。
中国文人画家们的色彩审美,并不会如西方绘画把对象放在光里做解析。而是把色彩从光里抽离出来,用单一的墨色把色彩当作一种观念处理,这恰是中国画成熟的意念思考特征。
南宋 陈清波 团扇【瑶台步月图】
此图为中秋仕女拜月之景。画面中天空清虚高远,月下景色空朦。虽是室外, 细节之处却察觉不到任何光线的作用。用笔轻润,敷色雅致。
由剧照二可见,虽是室外场景, 电影制作却吸收了中国画的 去光特征, 整体光色朦胧。并把出挑的、对比度高的色彩降低饱和度,使画面整个呈现略带哀怨的精致感。前后场景之中黄色与蓝色的 灰调化处理, 结合镜头的虚实手法,如同中国画中笔墨的浓淡粗细等对比,使画面呈现中式的远映效果。
自宋之后一千多年,相较世界其它民族,大概只有 中国绝无仅有使用单一色相来作为绘画艺术的主流吧!
3
留白
以大虚状大实
宋开始,留白出现了。
也许是残山剩水的政治因素、也许是文学抒情的诗意弥漫、也许是文人画家们到南方水乡泽国的视觉冲击……山水不再是具体的山水,人物不再饱以细节刻画当下生活, 而是 抽象了空间和时间。画面中的人物或渺茫、或冲融、或孤寂,让心境盈满了画面。
宋 马远 水墨【寒江独钓图】
画家马远在【寒江独钓图】中,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独坐船尾的渔翁,全神贯注的看向江面,是有鱼儿咬钩么?画面上除寥寥几笔微波,留下大量的空白,却衬出江水的渺茫、寒冷萧瑟的冬日,大大的空间中显出渔翁的“独”。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三
剧照三中,范冰冰独立圆画之中, 背景虚化到不见任何实物,正契合了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从而让观众更加集中体会人物落寞、迷茫而坚定的心境。
中国画整体不强调技巧的炫耀与卖弄,正是为了指向空白处。我想那 空白处或许是失意痛苦折磨抑郁、或许是无限的可能、或许是未完成的人生……正呼应庄子逍遥而不执着的思想。
放弃,使自己成为哲学。
4
散点
平移的视点
中国的卷轴画从不完全摊开陈列,需观者在看画的过程中,边展边收。从右往左,右手卷收过去,左手展放未来。而【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片中看出,拍摄时采用平移的运镜方式为主,契合的正是中国绘画中,通过散点透视引导观者平移观赏。
宋人临本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长卷绘画史上的杰作。高28.7厘米全长333.5厘米,可分5段看,每段长约60cm.第一段以床榻开始,立屏结束,韩熙载面向左,似夜宴将开始。第二段,韩熙载身着轻装便服打鼓,到抱着琵琶的女子向左行走,跳入第三段。第三段曲终人散,韩熙载又披上衣服,在五侍女陪同下洗手。第四段以床榻为隔断,韩熙载卸去外衣,坦腹而坐,听五女吹笛弄萧。第五段为结尾,七人中六人 面 向右,宣告 离场,又似意犹未尽欲再开始。
中国卷轴画结尾常与卷首呼应,有时间循环的暗示、似周而复始的圆、似无限的时空……
【我不是潘金莲】先行版截图
从【我不是潘金莲】先行版看出,电影的运镜方式正符合中式绘画的观看方式。 范冰冰饰演的角色被随着平移的镜头推动,不断往左行走于不同的场景,最后一镜女主角向右疾行。展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的历程。如同长卷画的部分,又似前后都是不可完成的循环与无限,营造出女主荒诞而孤独的执念和辛酸。
散点透视实际上不单存在于卷轴画,中国文人画家放弃单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法,大概与放弃光影色彩的原因相同:不被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精神无限的悠游和留守,中国称之为“圆”。
结语:
文中多采用宋人画作绘画列举,因宋之前人物画为主,宋之后山水画为主,而由宋开始形成的文人画,颇具追溯的玩味儿。宋文人画对后世不管是山水画还是写意人物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色彩的消失和留白的出现,开始让绘画升到哲学高度。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性,很难一篇文章说完。然中国画中的灵魂最大的不同就是极哲理性的“意”。这种“意”随着我们的阅历不断增长能体会更多,成就自我。
文为“添一境文化”原创
转载须知
微信公众号须在“添一境文化”发文 两天后转载
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两字获取授权图片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