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我看来,“文脉”就是文化生命的基因,“西安文脉”当然是以文艺形式表现出来的西安精神,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审美,最原始根本的是文字,是图画。我们脚下的半坡遗址,曾出土过人面鱼纹彩陶盆,这是最早的中国文脉的一部分。文字,从象形、表意、形声,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汉隶、唐楷,再到我们使用的简体汉字,这就是“文脉”最完整发展的脉胳。
夏商时的文脉,虽然不是文学意义绘画意义层面的文脉,但在书法艺术上看,已经有了文脉的特质;之后的先秦诸子、老、庄、孔、孟,以思想家哲学家的形式连接文脉;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文字,给了大长安一统天下的气象,使中国文脉顺畅延伸。我想,这正是“长安精神”、“西安文脉”包容、大气、厚重的最初来处。文脉的发展轨迹有时雄壮,有时衰微,但即使政治变幻,战乱纷争,各个朝代政权交换,中国的文脉从来没有随某个朝代的灭亡而灭亡,而是延绵不断一脉相传至今。
中国“文脉”的延续,主要依靠艺术巨匠和传世佳作。
正如璀璨的星空是由无数灿烂的星辰组成一样,“西安文脉”的传接也要依靠艺术家和作品,绘画内心对历史的感受,有着向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脉致敬的深远意义。
不可想象,如果中国文学没有诸子百家,没有司马迁和《史记》,唐朝没有李白杜甫,宋朝没有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元代没有关汉卿,清代没有曹雪芹,那么中国文脉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中国绘画和书法没有顾恺之王羲之,没有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欧阳询、没有巨然、李成、宋徽宗、范宽、李唐、马远、夏圭,没有“元四家”、“明四家”、齐白石、吴昌硕,那“中国文脉”的根基又在哪里?
我想,在这样的盛世,我们想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文化梦,我们应该向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传统致敬,也应该向世界伟大的文明致敬,保护好我们根脉里最宝贵的文脉基因,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同步。这样我们的文化有根基,我们的西安精神才有来处,我们的个性基因才能从千百年的文脉里来。西安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中,无疑有无数值得用绘画表现的东西,这对画家极有挑战性。现在的西安,棋盘般的街道,木质隼卯结构的建筑,都已经渐去渐远在岁月里了,长袍大袖不复存在,但记忆和致敬必将通过文学和绘画而表现,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不应变化,一脉相承的东西才能从前人那里得到,又传给后人,同时加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与创新。
用绘画的形式激活画家们的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和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人,用现代的艺术表达手法展现出来。想必,我们怀有虔诚之心亲近历史和传统,我们在笔墨色彩与线条中,就和“中国文脉”、“西安文脉”真的连通了。
写于2014年4月
作者:吴文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