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文脉的发展轨迹有时雄壮,有时衰微,但即使政治变幻战乱纷争,各个朝代政权交换,中国的文脉从来没有随某个朝代的灭亡而灭亡,而是延绵不断一脉相传至今。若中国没有秦地文化,便缺失了最厚重辉煌的文脉;若秦地没有长安,周秦汉唐璀璨的文化便寂寥黯淡了。
我想,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里包容、大气、厚重的最初来处。
将讲好陕西故事当做已任,在我看来,便有着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深远意义。
同时,我们得向脚下的土地感恩,向前辈先贤们学习——因为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传世佳作大多表达的是作者在时代烙印下,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深关注和思考,讲述的也多是本土最接“地气”的故事。因为中国“文脉”的延续,主要依靠艺术巨匠和传世佳作,二者密不可分。
我们从人群中来,并深处其中,就必须向身边的人们问疾苦和欢喜,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感动。表达这些人,正是在表达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写这些人,便是在写自心。其实,我们用作品表达一个最普通的人,这个人的生存、欢喜、苦痛、故事放大开去,便可以洞悉整个社会了。一个发生在陕西某个村庄或西安城里一个小院子里的故事,即使人物独特经历不凡,也往往是那个时期大多数人的共同生活和命运。这时,讲好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院子里人们的故事,便是讲好了西安故事、讲好了陕西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
这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对写作者、被写作者,还是对这个时代,都有着非凡的价值。
我想,只有把目光长久而真诚地关注最平凡却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的文化才有根基,我们的精神才有来处,我们的个性基因才能从千百年的文脉里来,并通过我们的作品传承下去。西安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中,无疑有无数值得用文学、绘画、音乐、戏曲来表现的东西。现在的西安,棋盘般的街道、木质隼卯结构的建筑,都已经渐去渐远在岁月里了。长袍大袖不复存在,千百年前的事件寥寥数语便浓缩在古石碑刻上,但记忆和致敬必将通过文学和绘画来表现。时代再变迁,这个城市的精、气、神都不应变化,一脉相承的东西才能从前人那里得到,加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与创作,又传给后人。
这便是我认为作家、画家、书法家等所有艺术家们都必须要有的使命感。
写于2017年11月
作者:吴文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