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圆月吐洒着清辉/宇宙的彼岸/正举行一场嘉年华会……∥ 太阳洞悉一切/这里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人们/脑海中闪过的某个光景/是一无所知的地球人/兀自想像的未知世界/未曾有人见过的宇宙彼岸十分绚丽/那里鲜花争奇斗艳/秋天焰火直冲云霄∥然而当涌向宇宙的汪洋大海/退潮之时/地球人从梦中醒来/岸边只留下一片虚空。”这是日本画家宫岛永太良写的一首名为《未曾有人见过的宇宙彼岸十分绚丽》诗歌的片断。现代文明让今天的人们正置身于一个物欲横流、缺乏诗意的无梦时代,但是宫岛永太良却为我们精心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色彩绚丽、充满诗意的华丽梦境,拓展了已显得日益逼仄和苍白的想像天地和精神空间。
人生原本是一场梦。站在宫岛永太良的画前,我们便仿佛走进了他为我们营造的梦幻般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被高度虚拟化的异质空间。在这里我们虽然能够见到早已司空见惯的大千世界:广袤无垠的宇宙、群星点缀的苍穹、花团锦簇的田园、鳞次栉比的屋宇、纵横交错的立交,以及各式各样车辆覆盖和填满的都市,但这些物象只是宫岛永太良编织梦境、表现内心奥秘的道具。对宫岛永太良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入画。他以自己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诠释宇宙星空、人间凡尘的奥秘和内蕴;用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来表现大千世界色彩的幻觉、光影的跳跃、结构的运动、形状的变化……在他对星汉璀璨的浩瀚苍穹和芸芸众生的人世间的凝视观照中,看出了物象的种种点、线、面、体块、色彩,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配合,它们的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节奏与韵律,生动地表现出他出于内心的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从更深层次来审视他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作品是他的一种精神性的物化,是他不断改造客观的物象,努力追求适合自己精神诉求的绘画样式的结果。正如毕加索所说:“一个画家通过绘画来解脱和感知到梦幻中的自己。”马蒂斯也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是被我们的习俗或多或少地歪曲着。画家不用再从事于琐细的单体的描写,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宫岛永太良的绘画,似乎也都在为着这个目的,创造出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始终让自己保持着一种自由流畅表达情感的创作状态之中。
宫岛永太良通过他的作品,将现代化和物质化的人们生存的体验和生命意识提升为某种共同的自身语境,从而在画面上凝固下了富有隐喻和符号意味的关涉世界和人生的视觉投影,而这些正是当代文明状态下的精神走向最真实、最鲜活的写照,也是他对急剧变化中的物质时代当下状态的一种认知和回应,在多元价值取向中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的选择。这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是对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常态生活状态的关注,是对平庸生活的消解与重构;是他身处俗世入乎其内、又能超然出乎其外的艺术追求。尽管我们置身的世界,是在理性统领下被整合挤压得僵直划一的有序空间,但是宫岛永太良却想把人们从物质化的重压下解救出来,赋予一种超越现实的现代诗意,重新进入自由无羁的原生状态,任随脚下的路径通向何方,虽然其间依然有着恼人的纷扰、浮躁、失落和焦灼……
宫岛永太良的作品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但他经常采用的是拚接组合式的构图,组成具有强大张力的空间结构造型,色彩和线条自由地行走其间,相互缠绕、穿插、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有节奏的律动。这是一种视觉单元的多重组合,加大视觉效应构成巨大的情感冲击。而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视之为是他先将心中的图像分解成为许多“碎片”,然后再重新组合成稳定的内在关系和结构,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原始情感冲动转化为不同的视觉构成,并且从单一化的表述进而转换为多义性的隐喻和象征。宫岛永太良的这种经过拚接组合的画面,是他不断寻找、凸现、强化图式内在结构关系的结果。这些作品既具有十分明显的整体性和谐调性,以及由这些复杂构成呈现出的力度感,而且又能在虬结交错的图式中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受,在和谐中失去了日常的联系而进入蜕化状态,透出一种对立统一的思辨色彩。这是得力于他对艺术中强调精神释放的本质理解,同时也在于他不仅从色彩和线条入手,更从形式和图式着眼,从而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式创作空间,由此创造出审美意蕴的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也使他的这种试图将绘画向现代艺术形态转换的努力成为可能。
如今的世界早已丧失了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各种色彩,各色人等以看似类同的方式出现和消失,并被不断地遗忘,而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失忆症中存在着,并且逐渐褪却了原来的色彩。而宫岛永太良则用他的画笔,还原了大自然的色彩,在失忆的世界中,用色彩记录下以各自的生命体验顽强地从生存困境中突围而出的种种经历。他大量使用纯色,并且以平涂手法加以运用,从而轻而易举地剔除了物象的细节和明暗,将物象杂芜的色彩进行高纯度的提炼,并且在画面上能根据感情的需要,将色块进行组合对比,产生音乐般的节奏和营造梦幻的意境。对人们种种人生况味和生存境遇,以不同的色彩组合给予了艺术方式的参照,努力去恢复存在于记忆和梦想中的色彩,也由此阻断了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维定势,展现出一个扑朔迷离的华丽梦境。
在对形体的处理上,宫岛永太良出于平面化的考虑,在“放大”的基础上作适度的夸张,以减弱透视感,展示绘画的平面意识,并在视觉上产生潜伏的张力,呈现出简约、自然的完整性,由此形成了他富有概括性的平面化的绘画语汇。宫岛永太良在作品中所作的平面化处理过程中,运用线条和色彩产生多向关联作用,线条作为空间的对应物,处于形象与空间的局部节奏与整体韵律之中,产生出一种叙述的时间感。而色彩作为平面与形体在空间中获取最大可能的语言补偿,相得益彰地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现代文化内涵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的互补关系。这是以感性和想像保持事物和对象的基本形式,是感性形象的简约化。这种感性,是用平面化的简约形式表现出的一种韵律,一种诗性语言。他将这种诗性语言转化为一个平面的视觉空间,通过绘画的基本元素,营构出一种蕴含着现代诗意的华丽梦境,以此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语境形成一种内在的“共震”相谐的关系。
宫岛永太良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画家,他不但用画笔为我们编织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梦幻意境,还不时挥笔赋诗,以抒发情怀。有时他用绘画来演绎诗人的作品,如惠特曼的《初绽放的蒲公英》、里尔克的《严肃的时间》等;有时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冠以《演奏诗的画》这样的名字;有时他甚至会率意而为地直接在作品画面上用文字书写几行诗句。在他的题为《第264号作品》的两联画上,他就用汉字恭恭正正地写着中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啊,在这人世间,总会有一些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真意妙趣,这是一种非常自然、非常率真也非常微妙的似诗如梦的意境,而宫岛永太良试图要用他的绘画作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真意。
2010年元月于上海系云书屋
※ 发表在《当代美术家》 2010年第2期。
作者:龚云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