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波尔坦斯基 叩问生命的意义

2018-05-10 18:10

  4月24日,法国著名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个展“忆所(Storage Memory)”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作为波尔坦斯基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忆所”展出了艺术家自1980年代以来创作的30件/组作品,其中包括他近年创作的两件巨型作品《无人》和《机遇》,以及为PSA高达165米的烟囱特别创作的新委任作品。

  留住记忆

  在博物馆二楼,上百幅“纱幕”从天花板垂下,每幅纱面上均印着不同人物的肖像,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都曾分别在波尔坦斯基之前的创作中出现。波尔坦斯基热衷于记录这些曾经存在的事物。他始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存人类的记忆。其作品中所使用的衣服、图片与肖像,皆体现了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记忆。这些日常物件是波尔坦斯基最喜欢的创作载体。展厅中的近十吨衣服、上百个婴儿和老人的面部照片都是波尔坦斯基认为承载了个人生活经验和群体历史的一方“忆所”。

  波尔坦斯基曾坦言:“我认为艺术是一种阻止死亡或者时光流逝的尝试。艺术永远是一种失败的形式,你永远无法成功,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东西。”即便如此,波尔坦斯基仍在自己的创作中,耗费时间与精力,保留每一个个体脆弱却弥足珍贵的记忆。他曾企图给地球上每一个居民命名,他还曾尝试收集全世界所有人的名字。2005年以来,出于对自己即将走向死亡的恐惧,他开始将跳动的心跳声作为创作媒介。

  波尔坦斯基在全球各地开展《心之档案》项目,以此期待可以收集到全世界所有的心跳声。在日本丰岛,他甚至创办了一个档案馆,专门保存超过12万件的记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本次设置了一间心跳采集工作室,在这里录下的心跳也将被送往日本的档案馆收藏。波尔坦斯基为“忆所”特别创作的委任作品也与心跳有关。艺术家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大烟囱里安装了灯光装置,一枚灯泡与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声同频闪烁,他的心跳在这个巨大的空间中被无限放大。

  叩问命运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波尔坦斯基是喜欢躲在背后讲故事的人。在“忆所”中,艺术家却用一件作品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片段呈现给观众。大约十年前,三台闭路监控摄像头日夜不间断地记录下波尔坦斯基工作室中发生的一切,这些影像通过即时传送,在澳大利亚位于塔斯马尼亚霍巴特的古今艺术博物馆进行直播展示。这件名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的作品本次也来到“忆所”,与名为《最后一秒》的作品在同一空间相呼应。《最后一秒》创作于2014年,以计数器的形式存在。计数器精确记录了波尔坦斯基出生至今所度过的秒数,它将在波尔坦斯基死亡之时停止。

  出生于1944年,波尔坦斯基今年已经74岁,然而从《影·天使》中的“骷髅舞“和“死亡天使之影”,到《祭台》系列、《纪念碑》系列等对死亡仪式的刻画,他从不忌讳谈论死亡。甚至“死亡”与“人类境况”共同成为他的创作核心。

  波尔坦斯基的出生与童年恰逢二战末期和巴黎解放,对这一动荡时期的耳濡目染也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摸索生命终点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超脱了死亡的物理意义,试图通过群体性,探讨更广泛的“人类命运”的话题。

  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无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堆了近十吨衣服,高达15米的起重机钩爪悬挂在衣物堆砌而成的山峰上,重复抓起、抛下衣服的动作。这些废旧衣服象征了“人类”的肉身,而这台起重机则是对“命运”的隐喻。在另一件大型装置《机遇》中,印满波兰新生儿图像的丝带在一座金属脚手架上快速滚动,直到这个名叫“机遇”的机器骤然停止并照亮其中一张照片,在不断的随机暂停和恢复运转中,波尔坦斯基对“机遇”与“命运”进行了拷问。

  策展人让·于贝尔·马尔丹认为:“波尔坦斯基的创作总是围绕着普世性的问题,思考人类的命运。他的作品体现了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特性,所以每个来到此次展览的观众,可以邂逅个体与共同体的对话,并将自己投射至作品之中。”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