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13 10:35
王永旭,河北唐山人,现居北京。师从于翟志立、方向、买鸿钧诸师。20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导师班。现为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美协会员。九零画会副会长。厦门市渊美术馆、武汉市金龙画院艺术顾问。
戊 戌
七 月
初 一
A R T
品读王永旭的山水画
文 | 郭晓阳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王永旭的山水画,是在扎实的写实基础上探索写意的。处于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笔墨实践,是当代山水画家追求艺术突破的重要途径。但要取得量变引起质变的“艺术转变”的成功,不仅需要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丰厚积累和异常活跃的艺术创造的思维,对这个“转变”起到助力作用。
见过王永旭手抄的读书笔记,我不止一次赞叹这位九零后青年,勤奋于纸上躬耕陇亩治学研艺的精神。他笔下的山水,更是日积月累的笔墨技艺不断升华的结果,非久练不能如此娴熟老到。
从他提供的几百张习作资料来看,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搜尽奇峰打草稿”。数年间积累了这么多临摹和写生作业,不知倾洒了多少墨汁又耗费了多少精力……当我翻看到他在乡下的写生作品时,有不少作品总能引起我层层心潮涌动,使我不得不赞叹这位学弟的才情!他捕捉生活物象的目光,敏锐到连普通见惯的一棵树一株花草乃至一头猪,都不轻易放过。在品嚼其味的同时,诸多感慨凝结为一句话: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王永旭在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求学深造之后,仍坚持下乡写生。他说这是为了接地气,从民间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他以其敏锐的目光,静观默察大自然的灵山秀水和乡村山野的草舍茅屋,虔诚地膜拜古人亲近生活深入探索,表现出来的并非城市小资文艺青年的形象,而是灵秀与朴拙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
我便猜想他一定是拜读过很多古书,而胸储山川沟壑的一位成熟老到的青年,更是一位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交往深了了解多了,我终于他的文章和读书笔记中,验证了我的猜想。且不说热爱艺术勤奋好学这类话。就他的画作和文章,任选一样与同龄人相比,也是毫不逊色颇具造诣的佼佼者。于是,我就有了这样的感想:像王永旭这样的青年才俊,如能持之以恒作文学艺而不文化变节,日后定出成就。
在近现代美术史中,有不少艺术大师级的人物,既是伟大的书画家又是成就卓著的散文家或诗人,这是很有师范意义的。虽然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多路并进的奋斗,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而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但我始终坚信,艺术的审美关系是相通的。
试想,由中华元典和中国历史上撒播阳光的圣贤支撑着的中华文化大厦,古圣先贤的多种优长集一身,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风物有形在流水,古贤寄迹亦斯文。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与永旭老弟共勉。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