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书法成为共识(二十八)
曾有人问过我,如何看待“一笔墨”作品。我还是那个态度,对于在研习书法过程中的各种尝试,都不该简单排斥,但要看实际效果,如果效果好,就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探索创新,如果效果不好,甚至失去美感,一味追求“效果”,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就值得商榷。
所谓“一笔墨”,就是只蘸一次墨,完成一幅作品的写法。现在好像还挺有“市场”。我分析,书写者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种是追求“老辣”效果,一种是彰显一种“能力”,还有一种像留下更多的“飞白”。我认为,墨色的浓淡把握,应该追求自然,而不是刻意,而“飞白”效果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墨色、墨量,也取决于运笔速度,一幅好的书法,应该是笔法、墨法、章法同时作用的结果,应该是传统、探索、创新的融合,也应该是技能、文化、气场的融合,指望靠某一种“战术动作”,就想达到“战略高度”,那是不大可能的。
从逻辑上讲,历史上还没有发现哪朝哪代够得上书法家称谓的,搞过“一笔墨”,既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也未见有什么历史遗存为证,先人留给我们的,是流派,是传承,是对书法规律的尊重,而绝没有有违规律的“创新”,更不会将原本是书法最重要元素的用墨,庸俗到可以省去、甚至可以忽略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在颠覆人们的认知底线。
从审美角度看,“一笔墨”从头到尾,基本上是一条“重”-“轻”-“淡”-“惨淡”这样的书写轨迹,从墨色变化和墨色分布看,已经失去美感,因为它已经没有了“不可预知”,也不会产生“不经意间”,反而是可以判断出整篇特色,整篇墨色布局的特点,这是不符合审美理论的。人们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用在了能不能认出写的什么字上,用在“一笔墨”究竟可以写多少个字的猎奇上,而忽视了传统书法在运笔、用墨、布局所产生的美感上,这的确是有点儿离谱了。
值得指出的是,书法中的“飞白”效果,可以控制,但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流露,不要刻意做作,更不可整篇都是“飞白”,都是高潮就没高潮,都是重点就没重点,真正的“老辣”,并不是没有墨色,或者靠从头至尾的“枯笔”,这可能是曲解,它应该是对古意的传承和遵守,是对书法规律的十足的尊重才是。
从审美角度看,“一笔墨”从头到尾,基本上是一条“重”-“轻”-“淡”-“惨淡”这样的书写轨迹,从墨色变化和墨色分布看,已经失去美感,因为它已经没有了“不可预知”,也不会产生“不经意间”,反而是可以判断出整篇特色,整篇墨色布局的特点,这是不符合审美理论的。人们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用在了能不能认出写的什么字上,用在“一笔墨”究竟可以写多少个字的猎奇上,而忽视了传统书法在运笔、用墨、布局所产生的美感上,这的确是有点儿离谱了。
值得指出的是,书法中的“飞白”效果,可以控制,但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流露,不要刻意做作,更不可整篇都是“飞白”,都是高潮就没高潮,都是重点就没重点,真正的“老辣”,并不是没有墨色,或者靠从头至尾的“枯笔”,这可能是曲解,它应该是对古意的传承和遵守,是对书法规律的十足的尊重才是。
作者:刘仁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