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洪晓诗
民间艺术大多经由传承,传承往往源于家族沿袭。冯祖辉出生于陶艺世家,早年父亲在石湾经营陶艺,由于自小受到陶瓷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他对石湾陶塑的造型结构、色彩配合、背景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日后的陶艺创作道路悄悄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子梦蝶
一位身穿白衣的老人在睡梦中面带微笑,右手轻轻的托着脑袋,侧卧在古朴自然的石床上,梦中之碟轻落浦扇,栩栩如生。这就是陶艺家冯祖辉的陶塑作品《庄子梦蝶》,作品造型洗练、立意巧妙、富有内涵,人物的胡须、衣纹清晰、洒脱飘逸、造工精细、非常别致。
原来这已是他十多年前的旧作,作品颇具典型的传统石湾公仔创作风格。当时冯祖辉还在湾江陶瓷厂工作,刚随陶艺大师从事陶艺创作。原本他想做一件太白醉酒,后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建议下便创作了《庄子梦蝶》陶塑作品。
得到刘传大师的亲手指导,冯祖辉倍受鼓舞,“刘传大师那时候是江湾艺术陶瓷厂的艺术顾问,他告诉我,庄子睡着后梦见蝴蝶是愉悦和惬意,我便朝着这个方向来创作。”
仔细看去,作品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雕工精细,人物的神情细腻,把庄子梦蝶那自然惬意的意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虽然在当时这只是初出茅庐的陶艺师的作品,却已崭露头角,颇具大师的风范。作品刚推出便得到客人的追捧,冯祖辉感到非常惊喜,创作与手艺备受肯定,冯祖辉也坚定了自己陶艺之路。
勤勤恳恳,事必躬亲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积累,冯祖辉认为做陶瓷最重要是勤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时间才能换来经验和成功。
冯祖辉的作品以传统人物题材居多,《乘龙八仙》则是他得意之作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八仙贺寿”,寓意如意、吉祥。何仙姑手捧莲花、吕洞宾身背长剑、韩湘子手持横笛……每个仅十厘米高的人物手工十分精细,表情鲜明、形态各异。主体的“龙”则运用了“捏塑”的手法,寓意龙腾四海、形象栩栩如生。人与龙的完美结合,“仙人”乘风而来,随浪而去的意境让人神往,同时手工的细腻也让人啧啧惊叹。
能有现在如此精湛的手艺,全靠初入行时打下了好的底子。1987年,冯祖辉进入石湾湾江艺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创作,他说做陶瓷切忌粗之过急,必须稳打稳扎地打下基础才能做出好作品。“初入行第一要学好基础知识,如绘画、线条、素描。第二就是临摹,只有临摹多了,技艺才有所提升。”原来当时在湾江厂时的冯祖辉每个月都有临摹任务,每个月至少要临摹两件作品,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他还打趣地说:“临摹完就知道人物创作该从哪里入手了。”
为了使自己的创作更为系统和全面,冯祖辉不仅在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继续深造,随后还到还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观摩、学习。在博物馆观摩期间有机会接触了潘玉书、陈渭岩、刘传等老一辈陶艺大师的旧作,令他有所启发。“这些作品艺术手法、造型相貌非常出众,衣纹、人物比例做到恰到好处,让我倍感震撼。”
1996年,冯祖辉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彩石陶艺设计室”,开始独立地进行石湾陶艺的创作研究,设计室经营至今已颇具规模。
虽然设计室现时已有独立流水生产线,但冯祖辉为保证作品的质量,每天都会到场监工,亲力亲为。“像这些人物缕缕的胡须和飘逸的衣纹,工人通过倒模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我每天一早都要回去检查,细致的地方自己加工、修补,每一个步骤都不可以落下,越细微的部位越能体现出石湾陶艺的精髓。”只有严谨、认真、多动手才能保证一件作品的质量,冯祖辉所说的“力不到不为财”也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洪晓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