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陶艺的创作,传统或现代,是摆在当代陶艺家面前的一个争议良久的课题。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在陶艺发展中不断进步,锐意创新,更是中国陶艺界目前需要探索的问题。但如何才能把传统与现代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为群众所喜闻乐道,陶艺大师刘传就有着深刻的见解:“夸张应该在写实的基础上去夸张,夸张到一定程度便要适可而止。宜藏不宜露,宜起不宜止。要做到四个服从:一、要服从真实的基础;二、要服从主题的需要;三、要服从艺术美的观点;四、要服从视觉产生错觉的需要。”刘传大师精辟独到的见解,对现代陶艺有着很好的影响作用。
本人在长时间的陶艺创作中,特别刻意培养对传统技艺的修养。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上,一直以老一背的优秀艺术家为榜样,运用石湾得天独厚的材料和自然环境,吸取其精华,溶自身之特长,使作品既有石湾窑的传统,同时又努力开辟出一条有个人风格的路子。
传统的石湾“公仔”,大多是从一个传说、故事中演绎。我在最近创作的作品《春夏秋冬》中,则把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春夏秋冬》作品借鉴传统石湾瓦脊公仔贴塑的工艺手法,但瓦脊公仔是半浮雕,受他所处的空间限制,适应从低处往高处望的视觉效果。头的比例夸大,动态也夸大。意在对人物形象和内涵的塑造以及衣饰表现的玲珑明晰,如何创造性地把这种艺术形式变成可供把玩、欣赏的案上艺术品。作品《春夏秋冬》就采用全立体结构。传统石湾公仔“仕女”的服饰衣纹比较厚重、繁杂,就决定了贴上的装饰不能太细、太立体。而该作品衣纹既尊重石湾传统工艺写实、合理、流畅的要求,又迎合现实生活的新思维,增添了作品的时代气息。至于“少女”衣裙上的贴花,采用全手工捏、捺、搓花工艺,克服传统贴塑因衣纹过于立体而贴上的花不够生动的弊端。几朵小花,一支玫瑰,一对夏荔,使整套作品产生了工笔画的效果。作品另一个有别于传统之处就是面相。古代“仕女”给大家的印象大都是一个模式——“瓜子脸”,虽然可以表现女子委婉、恬静的一面,但本人认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也有微妙的变化。所以在创作中把少女的面相稍作改圆。以眉眼、嘴角、唇形动态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少女特有的娇媚、温柔。
作品在技巧上的突破外,同时追求创作意念的突破。作品表现四个季节中少女的特色:在春天,在明媚的春光里,在吹人欲醉的清风轻拂下,多情的少女手执娇艳欲滴的鲜花,坐在如茵的草地上,神情如梦如醉,陶醉在暗香浮动的花海中;在爽朗而充满活力的夏天里,少女一边品尝着冰莹甜润的岭南佳果——荔枝,一边倾听着窗外不时传来的几声清脆悦耳的云雀鸣叫。清凉沁人的夏风不时把稻花清香以及充满田野气息的木叶芬芳,隔着薄薄的纱帐阵阵吹袭到身上,令人暑意全消;而在收获的季节——秋天里,则用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去展示:嘴角包含盈盈笑意的少女,手里拿着一只小巧精致的灯笼,轻盈欢快地走在火树银花的街市中,细碎的脚步踏在洁净的月光清辉中,似赶着去相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心上人;冬天,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寒冷而潇杀的季节,为了使这个恼人的季节变得诗情花意,一个披着亮丽袍蓬的少女,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旷野中信步傲雪而行。当几株苍劲冷傲、在凌厉的风雪中悠悠怒放的梅花映入眼眸时,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
整套作品不但在情景选取上视觉独特细腻,而且技法上亦具有独到创新之处。承传了石湾人物陶塑面部表情丰富,留下无限空间耐人寻味的韵味。在制作上采用传统“胎骨”为整体,在衣着服饰上大胆地运用了传统的贴塑技法,结合了现代浮雕手法,大胆创新。既有用捏塑手法表现的立体感强烈的蝴蝶、荔枝、鲜花,亦有用浅浅的浮雕手法,在纯净的陶色衣服上不施釉彩并贴上圆润轻盈的各色花瓣,令作品不乏立体细腻,色彩既充满对比又非常协调,给人一种素雅、恬静的静态美感。同时在造型上人物比例准确协调,高低错落。整件作品充满神韵,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近些年来,不少的石湾陶艺家们都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偿试。他们将当代艺术的新元素溶入“传统”形态中,试图从陶艺中体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特点。表现“现代”的途径就不止限于题材,也可以从人物造型、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偿试。只要作品富有内涵,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作品就有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冯祖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