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马巍
4幅中国书画拍出亿元天价”堪比二战时美国扔向日本的原子弹,平地一声雷的把本来被金融危机扫过的中国艺术市场炸的兴奋异常。相较之下,曾经号称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的上海市场却显得平静有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品拍卖之槌首先在上海敲响,朵云轩的拍卖业绩独领风骚,一跃成为我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的风向标。1996年,他们的傅抱石八开山水人物画册,成交价320万元,创造了当时内地傅氏作品的最高价。2001年,敬华拍卖公司成立首拍,一炮打响,成为仅次于北京嘉德与翰海的前三甲拍卖公司。
情况的逆转仿佛是从近5年开始的。据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全部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成交额共14亿人民币,而北京嘉德等4家公司就成交24亿元人民币。2007年,2008年京沪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
2009年的秋拍中,朵云轩的成交额为亿元,成交率达80%,上海天衡成交额为亿元,成交率为,上海崇源2009年秋拍卖(第二场),成交额为亿元,成交率为;上海敬华成交额为亿元,成交率为,上海泓盛成交额为6,万元,成交率为,至于其他的绝大多数的拍卖行,成交额均在千万元以下。
曾经占了拍卖半壁江山的上海地区为何日渐冷清?有人叹息说,上海已然难再重振雄风。
季崇建
上海号称是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这句话放在今天看依然没有错。实际上,上海的大收藏家着实不少。今年的拍卖中,如果说“4幅中国书画拍出亿元天价”是一大喜讯,那么上海藏家刘益谦算是拍卖业的福星了。2009年,刘益谦不仅以亿元拍下吴彬《十八应真图》,将中国古代书画推向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地标。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6171万元拿下宋徽宗真迹《写生珍禽图》,以4043.2万元拍下了陈逸飞作品《踱步》,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5824万元拍得宋人《瑞应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857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紫檀"水波云龙"宝座,以及其夫人王薇钟爱的一系列红色经典题材作品。在令市场乍舌的同时,更是将自身推入“神坛”。有媒体曝料,刘益谦夫妇今年投入拍卖的资金不少于10个亿。
这10个亿有多少留在上海市场?显而易见。
为什么上海藏家要把好东西送到北京或香港去拍卖;而上海有实力的买家却习惯到北京或香港去挑选和竞投艺术品。上海有实力的藏家与买家都不在少数,北京任何一家拍卖公司都不敢小看上海的藏家和买家,假如做巡展,上海地区是必选之地。在各大拍卖会上,低调而务实的上海买家也是不容小觑。
一位资深沪上藏家讲,“在上海的估价太低,同样一件作品,在北京或香港甚至连杭州的估价都比上海高。”拍不上去价格导致估价偏低,估价低就征集不到精良的藏品,没有好的藏品自然也留不住藏家。上海藏家与投资者青睐北京与香港的拍卖会,导致上海的艺术品流向外地,这种可怕的循环是市场规则在起作用。这个恶性循环便如上海拍卖市场中的肿瘤,令人忧心。至此,大的拍卖行尚可支撑,小的拍卖行便靠“出租”营业执照,出借拍卖权来维持生计,举行的拍卖会中,拍品鱼龙混杂、赝品、仿品不占少数。照此下去,破坏了市场规律,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上海人疏远自己的市场,又是何其无奈!
低调行走的沪上拍卖
“上海的一些拍卖行负责人自身涵养不够,本身基础差,不会做市场。”上海崇源公司的负责人季崇建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拍品,虽然不是由拍卖行生产制造,但是仍然需要准确把握市场,根据市场设定营销策略。
对于同一类的艺术品,制造产品差异化,突出每件艺术品的特点、优势,让购买者感觉它的价值,一件艺术品在成功的商业操作下其收藏价值与拍价有可能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作品超出估价的原因。另外对于单件的艺术品来说,一般是不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因为艺术品往往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升值,不过对于某一大类艺术品来说,也可能会出现生命周期的现象。拿09年秋拍来讲,中国书画与古代书画的成交价频频刷新,当代艺术较之往年逊色许多,这也是由市场引起的。
正确运用营销手段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创造更大利益。
事实上,买家了解拍卖公司的渠道除了拍卖公司寄送的图录外,还会通过媒体了解,拍卖公司的品牌越来越被看重。上海的拍卖公司很少在专业媒体发布广告,在品牌推广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酒香在巷子深处被湮没了。纵观网上几家大型艺术网站中的拍卖广告,基本清一色是北京拍卖行。而北京的拍卖行也比较乐于通过媒体宣传自己,经常见到:董国强 (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军 (北京永乐拍卖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旭 (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刘尚勇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负责人) 等拍行负责人频繁出现在各大专业媒体中,或介绍拍品情况,或分析拍卖行情。与之相反,上海拍卖行的负责人鲜少露面,或许这与上海人做事比较低调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媒体曝光率,把自我的信息与见解公开化,不只提高了宣传力度,从一方面也增加个人与拍行的公信度,这在艺术拍卖的市场影响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藏家或潜力藏家来讲,或许是打开他们个人拍卖史的第一堂普及教育。
上海没有“一锄头就挖出三千年”的幸运,与西安、洛阳、北京等古城比,上海太年轻。放到同样年轻的国内拍卖市场看,有着开放性,兼容性的上海应该更有优势,学习海外拍卖行的管理经验、拍卖技术、技巧等知识,根据国内的文化背景开辟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或许是扭转现如今尴尬局面的契机。
专业人才的缺乏
记者就南北拍卖行的一些现状作了番调查,一位上海资深拍卖行人士透露:“上海拍卖行不够团结,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好,小动作多一些。北方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习惯,扎堆做事情,大家一起推一个画家。”笔者回想起之前在某上海知名拍卖行看预展时,旁边有其他某家拍卖公司员工以方圆2米能听得到的声音窃窃私语:这张画有问题,而后摇摇头。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是竞争要建立在良性的基础上。当然这位拍卖行人士讲的或许只是他所在拍卖行的个别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提高拍卖行从业人员素质却是一个必要的问题。艺术品拍卖是个高雅而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又要自觉操守职业道德,还要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不只在上海,就国内来讲这方面的人才还很有限。
国外拍卖行对拍卖的征集中,除了自己的专家队伍严格把关之外,还要请权威机构帮助审鉴。凡是有争议的标的就不上拍,目的就是防止竞买人买到赝品。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希望有赝品出现在自己的拍卖现场上,可希望总归是希望。一位在上海博物馆工作多年的研究员告诉记者,他现在能鉴定4位书画大家的作品真伪。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每一位鉴定人员或许只对他所了解的特定几位或类型的艺术品有鉴别能力,而拍卖行中所涉及到的作品多而广,鉴定人员尚不能全面的去做出判断,再加上现在可以以假乱真的做假技术,为拍卖行作品征集工作增大了难度。
高质量的、专业的鉴定队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将影响到未来拍卖公司的竞争实力。
藏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经理张跃说,国内拍卖行业与国际拍卖行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上。对于一些长期的买家来说,他们希望多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希望能与拍卖公司的从业人员成为朋友。而在上海做事情比较一是一二是二,自身的清高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一位藏家说出喜欢去北京拍藏品的原因:“一到北京,哪怕是最大的拍卖公司的老总都会给予我们热情的接待,吃喝住行都安排得很周到。艺术品买家或者是企业家,或者是多年的收藏家,其实并不在乎一顿饭,一间房,他们更多地把参与拍卖当作一种好玩的经历,我们也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吧。”
北京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想做好,核心团队是要有理想的,他说:“有理想才会有胸怀,有胸怀才能够包容,才能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这一点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同,艺术品拍卖是出于喜欢的一种交易,在宽松和包容的氛围中,才能营造出气氛,对于拍卖的从业者而言,有胸怀,才不会精细的计算一时的得失。
展望:新世纪第二个十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多家银行已经涉入艺术品投资。此时此刻,有人断言,上海正处于进入我国第四次艺术品收藏的大潮中。
回过头来看今年上海秋拍的数据,与国内大的趋势一样,近现代书画与古代书画专场都是成交率较高的专场。一些公司开设的特色专场也有较好的成绩,比如上海崇源的“海上旧梦”专场,充分体现了有着海派文化的上海的风貌,上海崇源公司近几年还开设“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专场,成绩非常可喜。对于一直打稳健牌的崇源来讲,这也是对市场的试水。上海朵云轩的海派书画是藏家关注的焦点;上海天衡的“纪念大风堂主诞辰百又十年书画专场”斩获近3千7百万;上海敬华的“翰墨菁华”中国书画精品专场、“名家小品暨文人书法、陈寅恪手稿专场”成交率也均在90%以上,可见,特色专场还是有很大受众群在的,如何征集到精品藏品与留住高层次的藏家是关键。
上海有着悠久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传统,也曾问世过一批海内外著名的收藏家与投资者,国内首家拍卖行也是在上海崛起的,收藏市场有着深厚的基础。如此天时地利的条件,上海想要重新问鼎中国拍卖的半壁江山,也不无可能。2010年,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人们有理由对上海拍卖充满期待。
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来源于真艺术网,作者马巍
—————————————————————————————————————————————————
作为上海拍卖业的一员,我深感努力不够,望诸公勤加鞭策。
作者:Laurel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