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是别有一番感受的,我历来喜欢这种孤寂苍凉的感觉.所以总是在路上,日常生活如此,人生旅途也如此.人说是个自讨苦吃的辛苦命,我也认了.所谓家的温馨,一缕橘黄的灯光透出窗外候着你,天伦之乐等等,确也叫人羡慕.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日子长了,我会憋得慌.我是要出发的.去感受旅途的艰辛和怀揣的希望.我命运的主体只适合于"在路上".因了这个缘故,我喜欢上古玩.并不是它的价值.而寻找和探索.每每有点闲空和闲钱,就惦记着"路上"有我的所爱所求.有所得.让我欣喜、满足.珍藏之,与友共赏之。但终不是我最后的满足。我还得上路,在路上......似乎总有一个最终的谁在唤我,在催我.叫我不能停下思绪和脚步.
路上真的是美好的.特别是你只身坐长途汽车旅行时,于疲惫中你可以看到世象百态.各地口音的喧哗,行李的挤压,幼儿不停的哭闹,满车发酸的汗味,熏天的脚臭,还有昏昏欲睡中窗外的美景,行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以及邂逅同行的男女......让您觉得这才是生活,比你我在家里和谁相守强一百倍,比你我现在坐在电脑旁唠些个没用的嗑强一千倍.
路上,是有期盼的.特别是专找你从没去过的地.那里的风景、人情、饮食、习俗。住什么地,会发生什么事,明天会有什么麻烦。都让你期待。要逛的古玩市场会否让你失望?你那少得可怜的钱分了几处放着,会不会被偷?住的旅店里是不是又会有“小姐”不断地骚扰?想着这些,你会觉得这个日子那就是为你而设计的,前面那个陌生的城镇或村湾,那就是为你而存在的。你实实在在的是个过客。但你又真真切切是它们的主宰!
习惯了“路上”的感受和满足,瞧不起蜗居和守候的懒惰。而最令我看不起的是中国文人连绵不绝的苦旅凄苦悲凉的情感,这样的一脉风格,锻造了中国文化人的病态美,几千年里,源源不断,无论诗、书、画。信手翻开唐诗,随处可见,“远梦归侵晓,家书隔年到。”“旅情偏在夜,乡思岂唯秋。”人说好就好在真情实感,我就不明白了,既是这样的苦,为何就不回家呢?有家难回是一说,或被贬谪,或被侵扰。但仔细考证起来,大多数人既“放不下”,能归而不归,又满肚子的凄苦和悲凉。他们内心需要这种矛盾乃至病态的境遇才可以锻造和衍生出凄苦和悲凉的“美”和“真”!这种一脉相传的病态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色。你越读古书,玩古董,感触越深。然后你就不知不觉地来传承。在路上,累也罢,苦也罢,是因为你自己愿意,是因为路上有路上的乐处和好处,不要该乐的乐了,又装出一副可怜巴叽、惨兮兮的样子给女人看,留后人看.
作者:以诚交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