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符号与笔墨
世界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网络的资源共享,符号学的研究,图像信息的传播,人们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都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再认识中发现和探索。伴随人类发展的艺术学科研究已经在多学科的科研成果中,越来越宽泛的领域里思考着当代艺术理论探讨和图式上创造。为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图象符号的世界里,更为宽泛的视听领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图象符号信息。科学技术和电视、电脑工具的普及,也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组成部分。
就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在西方自从光学上的小孔成象到现代的数字图象,录像、电影和电脑绘画,对人的视觉艺术空间的功能发挥到了无处不在的极限。人类从图象感性识别进入了一个符号逻辑识别时代。绘画在符号识别中被人们的视觉淡化,从写实到抽象,从架上到架下。我们的艺术总是在一种焦虑中表现的十尴尬和无奈。
在今天什么都是艺术和什么都不是艺术的多元化的时代,“创新”游戏成了是艺术史论批评家的“佳话”。水墨成了以玩形式到玩形式的“创新”,失去了承载任何文化内涵和历史责任意义。并以“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的时序推论,势必明天的“创新”就是要把今天“创新”的“传统”反掉。忘记了人类发展和伴随人类发展的艺术文脉,这样的颠覆式“折腾逻辑”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上是不成立得。不可能“折腾”下去。如果是这样,也只能反映出了当代水墨画艺术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焦躁不安。
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来自西方绘画在现代科技图象符号的冲击下的无奈。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有如演绎了一遍西方近代绘画的颠覆过程,而且在误读西方观念中套用了西方绘画形式。演出了一场中国水墨画“创新”闹剧。闹剧之后,我们如何正确的认识水墨画就很有必要了。
水墨画(无论叫中国画、中国水墨画、国画、彩墨画其实都是一回事)决不是仅限于水与墨的物质材料特性,更重要的是“笔墨”。笔墨才是艺术家(人)的行为因素,在画家创作时是一个动态四维空间,即“笔为之导,墨为之充”,行和随的关系。是“点”的运动中“划”记录,而“划”是“书写”作画过程,由于书写留下画的“心迹”,这是水墨画的“笔墨”。因此有笔无墨和有墨无笔都是水墨画之大忌,这不是没有道理。因此“笔墨”成为水墨画家一生中探索和追求目标,决非是一个笔和墨的图画这样浅湿概念。
如果说只是一个笔和墨的图画这样概念成立 ,那么也用不着在宣纸上画画了。因为宣纸的生产是充分记录笔墨的“书写性”而生产的产品 ,其功能是用于中国书画。按照西画的要求或现代水墨的要求,把“点、线、面、色彩用到宣纸上远远不如油画、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和可塑性。“笔、墨、纸、砚”也是中国文人画画文人画的工具材料,被称为“文房四宝 ”。有如用中国碗筷吃西餐的牛排面包,派不上有场 。当然也是一种吃法,如动物 “爪抓嘴啃” 也同是一种吃法。那么我们的当代水墨的创新只是在这一层面上,是进步还是倒退,是值得炫耀还是悲哀。 “ 笔墨”是一个艺术家的人格、学识、修养、性情和感受的体现,产生观赏者心灵沟通,从审美意义上说,是纯艺术形式语言特征,。这是水墨画自从有水墨画以来,用笔、用墨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审美的发现和认知开创。成为中国水墨画发展的主流表现形式,就因在“书写性”与“绘画性”双重审美要求下的“似与不似之间”。对水墨画艺术家的作品品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艺术家在创中是一个哲学思变的过程,“书写性”和“绘画性”的对立统一中而获得形式的和谐美,画家的激情、表现的内容不同层次,传递着艺术品质。因此书写性的“写意”决不是的“图画”简约的符号,具有象征和遇意的符号学逻辑记忆的联想,达到观赏者的心灵意境(不完全是场景的视觉描述)。中国画早在唐宋时期就进入了人文感性的绘画形式(与西方理性不同),以及把“书为心画”纳入了“画为心书”的这样个人性气质性笔墨美学认知中,表达画家本能的心智与学养,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本意源在于此,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水墨画的“书写性”。放弃了“书写性”的笔墨等于放弃了水墨画。只存形式的描绘和宣纸上墨昏、肌理,显然是对水墨画的浅薄认识和理解。我们从历来有成就的大师作品里无不感受到“笔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家的情感气质信息(明清作品见石涛、八大、青藤、板桥),(近代作品见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笔墨”中国绘画史的千百年的历程,承载着文化和画家个人性情结的信息。发展到明清和近代有成就的大家作品里才显出来,这是艺术历史的认可,也是艺术品质的认同。
材质上的发展,湖笔、微墨、宣纸的材质之精益求精,正是为了记录书画艺术家在书写绘画中的“书写性”心迹最隹上品。虽然从古到今千百年的历史走过来,来到了今天的现代高科技时代,其绘画形式语言稳定,为现代符号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源,随着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水墨画的“笔墨”在哲学、文字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图像、意念符咒、新理念科研新成果中,都得以印证是与现代科技发展同步。现代科技是无法取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的工具材料,因此水墨画创作上“书写性”和材质上的“笔墨纸砚”均不同于任何一个画种而具有的独特表现形式。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注目,信息社会也与世界同步。西方绘画的理性结构在科技进步的冲击下已在颠覆式创造中寻找生机,从印象到现代、从架上到架下、从物质到行为。这并不等于水墨画也是这个规律,在人类符号学研究中,水墨画的“笔墨”正是现代符号学研究的内容,与现代科技研究同步,正是揭开水墨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念信息的参考。正是随着现代科技进步是水墨画的图象符号的“笔墨”信息发扬光大的时代。当代水墨画家正要有这样的历史文化使命抱负,以现代科学发展观来认识水墨画的“笔墨”,继承和发展,开发现代人的心智和审美情趣。
去掉水墨画的笔墨“书写性”,仅从“绘画性”入手。虽然画史上有“没骨”法,“指画”法,“渗水”法,但均属小品墨戏之类,承传上也是画家即兴之作。如今发扬光大也未必是“创新”主要依据。彩墨画也好,水墨画也好,现在批判和反对是“笔墨”,声浪叠起,把笔墨作为封建思想、陈旧陋习的传统打倒,我们也应该认真的想一想,水墨画除了笔墨,还能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没有了笔墨,满纸的墨和水、点和线、面和色块,能有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的表现力吗?横向比较,远不及西方的水彩画和油画,何苦弃己之长而承其短?又何苦苦以已短而比人之长呢?这样的“创新”,这样的“现代”, 相比之下就显的愚昧落后了。倘若我们认可以在宣纸上画西画的“创新”成立,水墨画的原创则不复存在。
讲继承和发展水墨画,放弃了“笔墨”,就切断了水墨画的文脉,放弃了“笔墨”发展空间,还冠以现代和创新。实在是冤了笔墨,笔墨的本身不存在先进和落后,也不是禁锢画家的思想观念更新,它正是如实的反映画家思想感情和对世界认知的感悟的人性化表现形式。当然齐白石之前就没有齐白石的画法,历代大师立起中国水墨画的一座又一座高峰,当然时代进入了现代也将有中国现代水墨的高峰,但决不是放弃笔墨,另起炉灶或中西合壁是高峰,承认这一点那就“大师”满天下。
作者:fung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