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救市的意义

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高温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骤然降温,由此引起了圈内圈外不少人士的担忧,甚至还有像邵琦这样的有心人提出艺术救市的主张,并联络多家画廊正在采取行动。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没有市场的繁荣,就没有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尽管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想象,本来跟市场毫无关系。但是,艺术品作为一个物质单位,却可以通过市场来量化,而这个量化过程,正是艺术品对剩余资本进行价值过滤,实现其文化传播与思想启迪的过程。所以,艺术市场的好与坏,往往能够作为一个晴雨表,测试出国民的整体素质。这,其实才是艺术与市场的一种互文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的繁荣能够刺激艺术的繁荣,反过来艺术的繁荣也可以影响市场的价值走向,将其引领到一个更高的文化消费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市场的兴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它的兴起会成为葬送艺术生命的坟墓。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市场进行什么辩护,更不是想表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开始就存在着问题,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其市场量化的过程中,缺乏自我的价值疏导。这是境外资本得以乘虚而入,并不断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趣味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警惕,更应该反思,而不应该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市场,尤其不能拿市场问题来掩盖更为深层的文化问题。因为市场本身并不能发出声音,它的一切话语方式都得依赖于人为的因素,依靠于文化的决定。

事实上,这几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好的兆头,那就是许多国内资本开始陆续介入,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品味。我想,如果没有市场利益的牵引,这种资本转向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如果没有国内资本地有效导入,那种自我主体价值的建构也只能是一句空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邵琦的艺术救市计划,无异于也是一种价值拯救计划。在他的这个拯救计划当中,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兴起,这几年围绕当代艺术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从业人员已经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带动一个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社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意型的全面转型。因此,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衰落之时,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因为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市场一旦崩盘,不仅会带来大量的失业,而且还会造成历史的倒退。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才举双手赞同邵琦的这个艺术救市计划,并为若干画廊的积极响应,一起来促成这么一个艺术救市的展览而感动。因为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的低谷下,这些画廊还能够如此这般不识时务地挺身而出,虽然少了一些市场批评者的俊杰之势,但却比他们多了一些社会的承担。而这种承担,在我看来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真正产生自我主体价值的一个必要前提。

 

2008.10.30于通州

 

 

作者:杨卫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