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一篇《展如牛毛》的文章,说的是画展太多,看得头痛云云。画家深受画展之苦,化钱费力,影响了创作状态。
但画展对画家也有不少好处,联展可以帮艺术简历镀金,个展如果操作得当,卖掉几张赚点钱也是常有的事。只是纯艺术的展览现在难得一见,一些“职业”画家更是深谙展览门道,不甘心仅混个面熟,动足了赚钱的脑筋。
某“抽派艺术家”,作品走的是媚俗的路子,哪里有画展,哪里就有他的画,近年热衷在不同的画廊、不同的会所开相同的个展,一个展览卖掉几张,卖不掉的拿到另一个展览去,其个展密度令人咋舌,几乎几个星期之隔就能看到他的那些艳俗的抽象画。他的这种方式带来的销售业绩据说还不错。
也有脑子灵活的策划人,与某些盈利性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看似高雅的展览,其实不过是做了一个局,让那些买画的藏家在热闹的场面里多掏几个钱出来。某些大展更是商业气十足,急吼吼把所有的展览作品交付拍卖行拍卖,美其名曰市场化,新闻很大,效果很差,没拍出多少作品,与学术性更是背道而驰。这种大展已失却艺术的成色,沾染着浓浓的铜臭气味。
当艺术品逐渐货币化之后,艺术开始贬值。当展览已成为一些人操控的变相交易之后,真正需要享受艺术的人完全可以拒绝去看展。纷纷扰扰与我无关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心态。所以我曾建议兄弟们不去或少去美术馆,多去博物馆。
现在养眼的、有价值的展览实在太少,打着艺术的旗号的展览却是不胜枚举。真正优秀的艺术品并没有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展览里,艺术圈到处充斥着关系与交易,少有人在谈如何保持状态,搞好创作,很多人在考虑如何混展览,如何把画卖出好价钱。
在艺术市场空前火爆的环境里,艺术品在他们眼中就是金钱,展览只是他们可以欺瞒藏家的一种方式,展览的成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吴林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