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醉难平,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认识艺术,起舞弄清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7/94d5dca5731f5f84895d069f14be73e6/94d5dca5731f5f84895d069f14be73e6.jpg

醉难平,草书、白文印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亲身参与的舞蹈,是感染能力最强烈的艺术形式,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参与者整个身心的沉浸与体验,让舞蹈占领所有的感官,自然解决欣赏过程中的精神集中与感官调动问题。从现代人类对卡拉OK的喜爱,就能看出缺少欣赏经验的古代人类,对这种美好的体验会有多么热衷。

    人们甚至在劳动中、日常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想要部分地模仿这种体验与感觉,如庖丁解牛、卖油、烹饪、行军、步行,这才有了邯郸学步的故事。这些生活中的对美的追求,是人性本源的对美感的趋向,与其冠之以艺术,不如说是美术,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

 

 

 

    艺术体验从来就没有脱离过音乐与舞蹈的基本元素,动作、节奏、旋律、情绪,这些基本元素构成审美与艺术欣赏的基本内容。同时,表演者或参与者自身的独特音色、力度、速度、曲调等,也是审美与艺术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本元素的综合,给欣赏者带来感官与精神上,或愉悦、或轻松、或忧虑、或悲怆、或亢奋的不同体验。

    不同的艺术,只是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方法、材料,来承载更多的内容与情绪体验而已。

 

 

 

    艺术来源于感官的体验,却又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情感与文化内容。能称之为艺术的行为,皆是由具备一定文化与情绪表达能力的感官形式主导。单纯的身体感官体验,无法承载足够丰富的文化内容与情感内涵,不能形成审美与艺术体验。

    视觉、听觉是人类知识与智慧、文化最主要的获得器官,触觉、味觉、嗅觉则不具备足够的分辨与内容表达能力,只能作为视觉与听觉艺术的辅助感受而存在。

    以刺激神经兴奋,甚至大脑皮层兴奋的食物或药物来获得的快感,就更不能称为审美与艺术,只是有损身心健康的生理欺骗而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