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元青花鱼藻纹折沿花口盘,口径46cm。
元朝成立后,于1278年在景德镇专设浮梁瓷局,负责为宫廷、官府督烧瓷器。如《元史》“百官.将作院内就有记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瓷器…。大使、副使各一员”浮梁瓷局的设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烧瓷所在地设专置机构对制瓷业加以管理。也为后世各朝开了先河。可见元朝官府对制瓷业的重视程度。元朝政府对手工业采取了宽松的扶持政策,并明确规定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可免除徭役。这一政策也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元青花诞生在元朝,是有其历史条件的。(这里不赘述了。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景德镇。所以一般讲元青花都是指景德镇产的靑花瓷器而言,不涉及云南玉溪窑及浙江江山窑。
据故宫博物院老专家孙瀛洲先生统计,元青花所使用的青花料多数是进口的苏麻离靑,或中外混合料,也有不少是用国产青料。它们的特点是:
一,进口青料由于含铁高,含锰低,俗称‘高铁低锰’,所以青花发色非常浓艳,并有蓝黑色凝聚斑点,文物界称之为“锡光”。由于发色不稳定,有晕散甚至流淌,使绘画的纹饰不规范。
二,以国产青料描绘渲染的纹饰,深浅分明,浓淡相间,没有混淆的缺点。
三,中外混合料介乎二者之间,所绘纹饰比较美观。
元青花的胎釉特征。
元青花瓷器的胎色不够洁白,是由于对瓷土淘炼不细,制作粗率所致。在胎底上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在底足及缩釉露胎处常呈现火石红色。青花釉色呈青白色,俗称‘青白釉’。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上较宋代以前有许多突破,厚重巨大就是其突出的特征。如伊朗阿迪比尔寺收藏一件高达60cm的元青花麒麟纹双龙耳罐,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有高达63.6cm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一对,土耳其托布卡博博物馆收藏有高达60.6cm的一件元青花八棱形开光花卉葫芦瓶,一件口径达40.5CM的元青花花口大碗;1964年保定窖藏出土了一件高达51.5cm的带盖八棱青花梅瓶。其八棱形的造型令人叹服。因为在陶瓷工艺上大件器物成型本身就具有很大难度,极容易在烧制过程中产生扭曲、变形的现象,更何况如此巨大的八面形体,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充分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成型技巧。类似器型笔者也见过几件,说明八棱形大器在元代并非偶然烧制成功,而是具有充分把握的成熟的时代工艺。为后世明代的大件瓷器的烧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件元青花鱼藻纹折沿花口盘,口径46㎝。鱼藻纹以写实手法进行描绘,与历代陶瓷器上的鱼纹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盘中心绘一条游动的鳜鱼,上下两侧绘水藻纹,水藻根细叶粗,排列参差有序,随鱼的游动而左右摇曳。细致入微的画笔将整个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将满池春色一览无予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图案展示了社会的幸福安宁、详和。盘壁上绘缠枝莲纹饰,莲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花不填满色,留有空白边,花叶呈葫芦形,也是元代特有的画法。盘折沿处绘海水纹,盘的背面绘缠枝莲纹饰,底足无釉,有零星的铁质斑点。
此盘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晕散,有铁锈斑点,凝聚斑明显,青白釉上有零星的棕眼。釉面老化痕迹明显,放大镜下浸斑及老化破裂的凹坑,氧化变色的铁质斑块十分明显…。
元青花的收藏,其意义重大。它是划时代的名品,是釉下彩瓷的翘楚,尤其是用苏麻离青描绘的‘官品’,十分珍贵。拍卖会上屡创新髙,都是对元青花珍品的肯定。这一切都说明了元青花瓷器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这也是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品种。
现附上元青花鱼藻纹折沿花口盘的图片及放大镜下的老化图片,供大家鉴赏、点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