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诗意的栖居与理想的建构--关于廖军伟和她的艺术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有其客观条件,既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关联着生存的环境。而对于某些敏感的创作者来说,往往能够以点概面,通过自己身处的小环境而折射出大时代的社会心理。比如高更之于塔希提岛,比如卡夫卡之于布拉格等,就都是在一个点上展开,穿越了空间的束缚与时间的维度。廖军伟也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围绕着她的家园展开,却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涵盖了当代艺术的多种媒介。

  廖军伟自幼喜欢艺术,这或许是源于家庭的基因,又或许是基于童年的幻想。总之,廖军伟不仅如痴如醉地喜欢艺术,而且还无师自通,很小就掌握了造型能力与绘画技巧。早在读中学时,廖军伟就曾为家里的装修设计过软装,并帮父母单位绘制过宣传画……诸如此类,一方面是基于廖军伟从小打下的造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她对家和生存环境的热爱与美好憧憬。然而,令廖军伟不能自我左右的是,她成长于一个开放的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与价值观的冲突,构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不断冲击着廖军伟内心隐藏的家园之恋与桃源之梦。因此,也驱使她通过艺术的方式,愈合心灵的创伤,从中寻找精神的避难所。

  1990年,廖军伟从湖南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南下深圳从事媒体工作;2010年左右她辞职成为职业艺术家,期间曾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再后又回到深圳,找到属于自己的洞天福地……总之,廖军伟这些年是辗转迁徙,经历了时空的转换,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最终,她在深圳坪山区找到一座工作室,才给自己的漂泊人生划上一个句号。于是,她把这个工作室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了几年时间精心打造,终于使其变成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

  廖军伟后来的艺术创作,即“栉”系列作品的产生,其灵感来源就是得益于她在装修工作室的过程。因为装修期间人手不够,廖军伟就会亲自上手和泥、搬砖、批灰、抹墙、刷漆等等。正是在这个参与劳作的过程中,廖军伟实实在在地接触了沙石、水泥、粉尘、木屑等建筑材料,由此敏感到这些隐藏于大千世界背后的末屑物质,其生命的存在性。用廖军伟自己的话说,就是“它们的生命轨迹,在人类的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卑微到可以完全被忽略不计。然而它们不在意,依然执着地行走着,坚持不懈地抒写自己的生命直到永恒……”(珺·访谈《“无为”和“无色”都是对生命自然的尊重》)于是,廖军伟被这些隐蔽而顽强的生命物质所深深打动,便萌生出了创作“栉”系列作品的冲动。

  所谓“栉”,汉语字义为密集排列的意思。廖军伟取了这个密集的意象,将一些原始的末屑物质,如沙砾、灰烬等,转换为自己的艺术媒材,通过堆积、流动、挤压等造型手段,与颜色掺杂混合,在画布上营造出一种仿如自然生成的斑驳感与沧桑感,也就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语言。

  从视觉的形态上看,廖军伟的艺术秉承了抽象艺术的文脉。即去形象化,而是以简约的形式,如点、线、面等,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元素;同时,对色彩进行高度提炼,基本上是以黑、白、灰的三色关系,来强化视觉感受与语言张力。但是,与传统抽象艺术不同的是,廖军伟的抽象语言中,融入了丰富的材料,即沙砾、灰烬等自然物质。而这,正是廖军伟的抽象艺术其独特之处,也是当今抽象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抽象艺术作为主体觉醒的一个标志,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早已从客观对象的牵制中摆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程式。因此,如何将这样一种语言方式运用起来,以表达时代精神与自我情感,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形式的存在,高高挂起供人瞻仰,就显得尤为重要。欧美近年来涌现出诸如安尼施·卡普尔、雷安德·罗埃利希等艺术家,开始从材料上突破,逐渐将抽象观念的表达转向装置、雕塑、影像等物性材料,就是从传统抽象的形式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其拓展了一条表现自我和参与时代的新途径。

  廖军伟的艺术就是沿袭了这样一个路径。尽管她并不一定研究过卡普尔和罗埃利希等人的艺术,但对生存环境的敏感,对艺术创新的热衷,以及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却驱使她走出既定的表现模式,与欧美的前卫艺术家异曲同工,走上了一条物性拓展的探索之路。当然,廖军伟不是生活在欧美地区,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她有她怀抱的艺术理想,也有她要解决的文化问题。正如廖军伟的艺术是从装修工作室中获得灵感一样,她的作品也无不是指向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单纯的形式回归自然,通过丰富的材料拓展生命感受。

  因此,廖军伟的艺术倾向于寂静与安谧,远离世俗层面的纷扰与喧哗,而更像是一道隔绝尘嚣的幕帘,向观者展示了一个素洁的精神世界。其绘画作品多倾向于黑、白、灰等纯色,通过简练的语言处理,在抽象的语言形态中,呈现出裂痕、凹凸、肌理等艺术效果;而其装置作品《2021大型装置》则是取材于她工作室花园里的自然物质,如落樱、干枝、尘土、青苔、灰烬、分崩离析的土灶残渣,还有创作用的沙砾等等,通过有序的排列与组合,营造出一种结构化的视觉景观。但无论是廖军伟的绘画,还是她的装置,都在充分彰显自然物质与原始生命的同时,呈现出了一种庄严与静穆之美。对此,廖军伟自己用了一个词,叫着“侘寂美学”。

  “侘寂”是从日本翻译过来一个外来词汇,原本是用于表现茶道之美。其在美学中的延伸,一般是指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另一层美学含义,则是指从老旧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但无论是哪种美感,都吻合了廖军伟的艺术诉求,也似乎对应着她的作品形态。因此,用“侘寂美学”来概括廖军伟的艺术,也是恰如其分。因为她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物质的转换,呈现出了一种凝重隽永的独特形式,既有斑驳、沧桑和粗粝的语言质感,又有一种无极空灵的禅意。

  毫无疑问,艺术的探索之路,也是廖军伟的回家之路。正是因为风云变幻的时代,构成某种动荡不安的现实,才使得廖军伟选择了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园地。所以,她在这个园地里辛勤耕耘,无论是建造自己的工作室,还是创作艺术作品,始终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避开尘世的浮华与喧嚣,寻找生命的本质与诗意的栖居。这让我想起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的一句名言:“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对于廖军伟而言,或许这就是她的创作初衷,也是她的艺术理想。

2022.1.29

​于北京通州

作者:杨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