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2-05-16 11:56
雕塑园素描
潘鹤雕塑园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海珠区委、区政府及广州美术学院主建。位于海珠区的三虼澹婊苡玫孛婊3.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28平方米,绿地率62.3%。为加快建设进度,根据“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今年先实施第一期工程。雕塑园一期工程用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投资1136万元。
潘鹤雕塑园的主题思想为“世纪见闻录之历史长河”,即根据潘鹤教授半个世纪以来创作的、涵盖不同历史岁月的作品编汇成“世纪见闻录”,以历史事件为顺序按一定故事情节安放在“历史长河”的不同位置上。
“我的艺术生命应该还有10来年,还能再生孩子,报答社会。”日前在雕塑园奠基现场潘鹤表示,能在耄耋之年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回望60多年的创作,“人生如此,还有什么所求?”这位几乎看遍了中国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艺术大师,用勤奋的双手和深邃的目光为中国留下的雕塑“世纪通史”,将在风光如画的万亩果园中一一呈现。
在不理解中走上雕塑路
潘鹤自言对雕塑的兴趣发于偶然,“在广州时我忽然心血来潮很渴望玩玩黏土,便一夜不能睡。回到佛山的家中,便去买了一元的黏土。回来关了门,我马上对着镜子塑自己的像。”
走上雕塑之路的潘鹤,经历了这门艺术从“边缘”走进“主流”的全过程。在创作之初,雕塑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和民间“公仔”没什么区别,全国有雕塑的城市,不过十来个,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外国人之手。那时,很多人见到他还将“雕塑”和“塑料”混作一谈。
而潘鹤搞雕塑甚至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他在日记中写道:“父亲说我近来塑像进步很快,我答他因感兴趣。母亲总是叹息我做这些无为的东西,担心我将来之命运。她常常表示出厌烦我这样沉迷于艺术的样子。”
在这种环境中走过来的潘鹤表示,想不到能亲眼看到雕塑这种曾经被遗弃、被鄙视的艺术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因此决心加倍珍惜今天的机会,继续努力创作优秀的作品。
开列长单回望历史
雕塑园的建设,让潘鹤酝酿已久的构想有了实现的机会。数年前,一位老友建议他,是时候回顾一下自己的艺术生涯,不妨将历年创作的满意作品,改进完善之后留给社会。潘鹤接受了这个建议,很快开出了一张有35件作品的单子,单子最后以著名的《自我完善》做结。
作为压轴的《自我完善》,潘鹤认为它既是回顾,也是自勉。这件作品是一个女神般坚毅秀美的女子,正用凿子和锤头将自己从粗大的岩石中开凿出来;上半身已经脱出,下半身仍在石中。作品构思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
重雕广州解放纪念像
潘鹤认为,雕塑艺术不能只求一时轰动,而是要使之有长远生命力。这方面的杰出例子,是广州人特别熟悉、竖立在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由他与梁明诚合作。
1959年,为纪念广州解放,雕塑大师尹积昌曾经创作了一件《广州解放纪念像》,可惜被拆毁。1978年,广州市成立了重建广州解放纪念像办公室,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纪念像的设计方案,欲在原址重建。很短时间就收到了108件设计方案,其中潘鹤的方案被格外看好,最终脱颖而出。
作为中国城市雕塑的首倡者之一,曾大声疾呼“雕塑要走向室外”的潘鹤与众多身体力行者一道,成功地让“城雕”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
“走私”灵感创出《开荒牛》
亭亭玉立的《珠海渔女》作于1981年,人物形象脱胎自敦煌壁画,潘鹤既吸收了中国古代石雕的装饰风格,又融合了时代气息,使之成为珠海市的市徽。
艺术最讲求自由创作,而潘鹤在艺术界又素来以个性鲜明著称,“我搞雕塑要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宁可不做。”
作者简介
潘鹤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他致力雕塑艺术60多年,从事美术教育40多年。创作的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矗立在国内外68个城市广场上,60件中型室内雕塑为国家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
大师心声
“儿童时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潘鹤说,自己已经80多岁了,能够通过这个雕塑园来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让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为当代服务,也为后代服务。在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作品就好像“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有100多个,分布在世界各地68个城市。俗话说“别时容易见时难”,很多的作品完成之后,自己也没机会到所在的城市再去看一看。而有了这个园之后,仿佛外面的“女儿”们都回娘家团聚来了,心情非常激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