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前的艺术品价格深为艺术界所诟病。艺术品市场的短期炒作行为普遍,但是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品价格应该反映真实价值的规律并不是真实的命题。从价值方面寻求艺术品价格规律只会陷入当前的价格迷局之中。我以为,艺术品价格表现具有自身的调节体系。我们知道,一般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反映出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线在波动,整体平均线与价值趋向统一。而艺术品价格只在很小的比例上反映价值,价格的波动和价值是脱离的,按照另一套机制运行。
艺术品的可叙述性和被叙述是艺术品价格波动的根本推动因素。艺术品的可叙述性是指艺术品可以被语言化、文字化的解读。艺术品可叙述性是指艺术品可以被文化化、语言化的状态,易于被解读,是易于被接受的前提条件。艺术品具有可叙述性,要求艺术品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内涵上有清晰的意指,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艺术的独特个性,反过来讲,所谓艺术的个性正是它的可叙述性。
艺术品的可叙述性是艺术传达的基础,艺术品的传播还有赖于其被叙述状况。被叙述性的程度越高,艺术品传播的范围、力度就越大,接受的人群也越广泛。
被叙述的过程就是艺术品价格的放大过程。艺术品价格在原初时所体现的劳动等价,随着被叙述的过程,一步步脱离价值,被叙述的程度越高,则在越大程度上制造了该作品稀缺性的印象,而使接受者认为稀缺性是其价值所在。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表现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每幅作品都是唯一的,稀缺性并非价格显现的关键。比如凡高的《向日葵》,从完成之日,其稀缺性就生成了,事实并没有在价格上有所显现。而之所以后来被卖到八千万美元,正是被叙述的结果。不同版本的美术史不断加深人们对该作品印象的时候,价格随之一步步走高。即使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早些年市场上的泡沫现象,《向日葵》价格已经大大缩水,其实,使该作品又一次获得被广泛叙述的机会也决定了该作品会一直处于高端价位。
艺术品价格的规律,是符合艺术市场行为的规律,符合这条规律对艺术品的推广才有可能成功,才会获得最大的投入与回报率。这条规律和艺术家的创作无关。纯粹的艺术家全身心地考虑的是创作,从创作的本身获得心里的满足。这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的可叙述性需要其他推广者发现,并叙述出去,从而把艺术行为变成市场行为。当然,在当代也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深知懂此规律,即扮演艺术品创造者的角色,也身兼推广者之职。他们不断重复市场上认可的形式符号,使之不断强化,就是为了轻松达成艺术品的可叙述性,同时,艺术家刻意创造个人噱头,使之成为可叙述性的一部分。从可叙述性到被叙述完美地结合,从而自己完成从艺术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转变。
明白了这条规律,艺术品价格的问题就再也不是迷局了。 乔迁(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乔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