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是唐秀玲工作室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创作班的学员,来人民大学进修之前,都曾在唐秀玲工作室学习过一段时间,多则两年,少则半年,比较全面地接受过她以创作为目的的课程训练。回顾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历程,深切地感受到课程训练带给我们的实际帮助,对比以往,学员们的思想观念、创作意识、表现能力等都有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提高,尤其是在画面经营、语言使用、风格筑造等方面受益很深。我们每个人虽有不尽相同的经历,但在创作中却有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在接受唐秀玲导师训练之前,都是凭直觉搞创作,对外投稿参选多是铩羽而归,即便偶尔出张相对好点的作品,在基本原理方面也是不明就里,所以在困惑和苦恼中徘徊多年,进步甚微。有幸接受了唐老师完备系统的课程培训和妙手点拨,我们才走出迷茫,步入正途,不仅是能够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能屡屡获奖,有的学员两年来已获奖六次。短短两个春秋,今昔判若云泥,翻阅手边的获奖证书,真有恍若隔世之感,自己都不敢相信已经脱胎换骨。在导师唐秀玲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对中国画创作体系的一次重新梳理与把握,在层次分明、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中,同学们对唐老师传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指点的准确的研究方向,体会越来越深,作品越画越好,积极性、主动性被空前激发,迅速转变、持续提高的原动力日益增强,因而我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创作,一路体味着学习的幸福和创作的愉悦,日复一日收获着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满足。
在学员们创作成果不断、获奖佳音频传之际,导师反复告诫我们,创作班的学员不仅仅要出作品,还要致力学术研究,锻造画面风格,要求全体学员力戒浮躁,用心做事,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做文章,目的在于让学员们离开创作班后,还能够独立稳健地走下去。因此,我们深深感谢导师的用心良苦。在这里,也把唐老师对我们讲授的主要课程体系加以简述,希望能使与我们以往状况类似的画界同道有所收益。
课程一: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该课共涉及四个内容:1、“整体观”——怎样认识和分析画面,怎样自觉运用语言去组织画面。这门课程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入手,强调主观表现与客观审美相结合,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含义,文化走势对中国画创作与发展的影响,以及视觉距离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感觉不同。历史遗存的美术作品多用于近观﹙案头赏析﹚,而现代美术作品则是既能满足近观把玩,又能适应远观﹙展厅视觉﹚需要。现代绘画创作首先要建立画面的整体感觉,即使在较远的视觉距离,也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产生趋近画面细细欣赏的下意识举动;同时,作品还要做到细节生动丰富,画得深入,精微传神。整体构成讲究大关系,具体表现要耐看微妙,唐老师将其通俗地概括为:“远看吸引人,近看还吸引人”。远看对人没有吸引,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命力,要从远处吸引人,画面就必须大的关系整体感强,色调倾向单纯明确,越整体越单纯,就越能从远处吸引人。观众来到画前能不能驻足观赏,要看画面细节是否微妙丰富,是否富有神韵,细节越到位就越容易从近处吸引人。在授课过程中,导师唐秀玲列举了大量作品进行分析,使大家逐步学会了从专业角度分析作品的美感构成。唐老师强调,作为画家眼界必须要高,没有理论和修养作支撑,没有理解画面的层次和能力,就失去了提高自我的立足基点。眼界提高了,手跟上去是早晚的事情。早开悟早提高,悟得越深提高越快。2、“有一双专业的眼睛”——怎样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捕捉画面语言。该课重在讲述现实世界和人们心中都存在大量的画面表现内容,关键在于画家能动地发现和表现。以物表人,移情于物,选定独特的切入角度,使用合理的画面语言,都需要画家有不同与别人的修养与视角。如“点线面、黑白灰、疏密聚散、色彩肌理、浓淡干湿”等语言形式到处都有,转变为含义隽永的画面语言结构,取决于画家的综合修为和专业素养。从大的方面讲,有四个环节必不可缺。以专业的眼睛发现美感,以专业的意识选择素材,以专业的水平组织语言,以专业的能力绘制画面。为了尽快提高学员的专业眼光,唐老师还专门制作了课件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3、“视觉、当代、表现”——在创作中关注画面视觉效果,重在传达当代内容,确立恰当表现形式。美术作品是纯视觉的艺术形态,但与摄影艺术有本质不同,它不是对外物的自然摹写,而是主观意象的平面写照;它也不同于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没有音响、动态变幻等因素可资借鉴,而是以静止的平面形式触发人们的审美冲动,带给人们恒久的心理满足。因而美术创作特别关注视觉效果,要分析怎样才能使作品耐观看,耐端详,耐赏析,耐评判,要时刻关注人们“看”作品时的视觉感受和由此激发的情感共鸣。关注“当代”应是一个画家的自觉行为,我们不仅应深入研究传统,研究世界各艺术流派,还应看到并看清当代发生的现象,去分析当代人的审美变化和文化多元化给绘画创作带来的期待,从而使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能够镂刻上二十一世纪的生命印记。如果背离中国当代特色,仅以“当代”形式取胜,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关于“表现”是针对“再现”提出的。目前的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工笔画创作,有些作者采取将照片放大描稿的方法搞创作,结果使部分作品成了照片的翻版。可能有的人原本是想走捷径,实际是走了弯路甚至是踏入了歧途。中国画创作应融入作者大量的个体思考与主观意识,这也是我国的传统绘画特点,因而在创作中,画家要在尊重客体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筛选和升华,归纳提炼出个性的、情感的、独特的、灵性的表现形式,否则就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潘天寿先生“不与照片争功”的告诫言犹在耳,值得大家深入思考。4、“中国画构图”——对外来艺术因素的中国化处理。唐秀玲导师用了十年时间,对中国画的构图做了大量分析研究,且不断将她的感悟用于创作实践和教学指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观点。她打开了西方绘画构图与中国画“经营位置”之间的通道,将西方构图学中的“边框、骨架、位置”三个重要因素引入当代中国画创作之中,使之服从服务于中国画创作而不露痕迹,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她列举了古今中外几百件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对近十年来她指导的学生所作构图练习进行了全过程讲解,使大家感同身受,眼界大开。尤其对中国画布局中空白形、节奏感、疏密、明暗、色调的虚实转换和互为依托及边框与位置在中国画构图中作用的强调,使学员在很短时间内明白和掌握了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知识,在课后的构图训练中,很快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二:中国画造型与写生研究。
在为期一个月的中国画造形研究与写生课程训练中,导师着重强调把握好再现和表现的关系,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经验及对中国画造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写生的四项基本原则:1、构成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写生入手时先作构成布局,使写生成为构图练习的延伸,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我们对构图的认知,对导师所说“每个画家都要用眼睛去观看自然、观察形态、选取素材,但如果只把眼睛当做照相机使用,只是机械地、唯实地描摹自然而不加取舍,就失去了中国绘画的本来意义。不加入画家主观意识和个性情怀的画作,是违背中国画创作原则的”深切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2、意向造型的原则。中国画自古至今,能留在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都是画家诸多素养的综合表现,而非只是从眼睛到手头的再现。唐老师强调在写生中要充分理解中国画的“意象造形”,把画家的主观感受和审美意识添加到造形表现中去,使写生既尊重自然,又有画家根据审美规律表现主观意愿的层面。3、讲究用线规律的原则。唐老师强调,中国画的用线,应该是除了造型功能外,还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在线的组织中要讲究疏密聚散、曲直方圆,讲究粗细长短、行笔急徐,当一个画家有意识地去注意和加强这一点时,画面很快就会发生改变。线是画面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生命也是美感,是中国对世界美术的独特贡献,对此我们感受很深。4、细节的原则。唐老师反复强调,工笔画必须要有细节表现,对典型性细节要作深入刻画,使之成为耐看耐品的地方,没有细节的活力就没有整体的生命。细节原则的提出,使我们观察对象和表现对象时更加深入,眼睛能发现和手头能表现的东西更多了。
在这些原则和规律的指导下,我们的写生很快从业余走向了专业。看着那些从我们笔下流出的既讲究又耐看的写生作业,我们禁不住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高兴。
课程三:工笔重彩画创作的色彩研究与应用。
该课程是唐老师研究实践二十年的心血结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唐老师深感中国工笔画的色彩体系不够明晰和完善,用古人的“随类赋彩”观和西方的古典色彩或印象派色彩体系指导工笔画创作,常常感到画不达意,很受限制。只靠诸如“马牌”十二色和三矾九染方式等进行工笔重彩画创作,已成为制约工笔画发展进步的瓶颈,必须予以改革和创新。唐老师认为,工笔重彩画创作的设色仅仅借鉴“随类赋彩”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色彩的审美需求和呈现良好的展厅效果,借鉴姊妹艺术的科学成分,化为中国现代工笔画的新增营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唐老师发现,设计领域的色彩构成,是一门主观搭配色彩关系的学问,与现代工笔画创作最为接近,也最值得借鉴。中国画的根本特点是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表现,设计色彩也是对色彩关系的人为排列与组合,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通的可能。经反复探索和实践,色彩构成原理终于被唐老师引入中国工笔画创作,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功。我们在学习中,深感唐老师的无我情怀,得到她毫无保留的传授和指导。她把色彩构成训练分为四个子课题进行,分别是辨识色阶与色域;摆布色彩关系;抽取与转移;色彩表意。一个月的色彩构成练习,使大家对主观配置色彩关系有了比较到位的理解与掌握。我们不再被动地被固有色束缚思想或苦思冥想怎么解决色彩问题,而是用所学色彩知识主动、主观地设计画面色彩调子及色彩关系,在今年的创作实践中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程四:工笔重彩材料与技法研究。
该课程一是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多种画材,熟知它们的不同品性,在应用中发挥它们的特质,取得不同以往的画面效果;二是通过临摹,学习和掌握多种表现技法,从传统的三矾九染到现代的喷、滚、揉、洒等。唐老师的技法专著《重彩技法语言解析》成了我们必备的技法教科书。大家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每一项技法练习作业,不断增强和提高画面的制作能力。创作中,许多同学利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法制作画面,普遍感到比以前办法多了,画面丰富了,耐看了。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技法练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
在唐老师工作室学习,我们不仅收获了学识和能力,还收获了成长和成功。我们越来越觉得,以往方向不明,路数不清,学习是痛苦的,创作是艰辛的,现今路径正确,眼界清晰,学习是幸福的,创作是快乐的。我们相信,这美妙的感觉将伴随我们一路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唐秀玲工作室全体学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