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3 00:00
杨阳,山东东营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其作品《布列松2013》在“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中被评为实验类影像典藏作品,另一幅作品《工厂》也获得了纪录类影像提名奖。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杨阳你好,首先要恭喜你,你的作品《布列松2013》在这次“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中被评为实验类影像典藏作品。这次获奖有什么感想?
杨阳:谢谢。这次能够获得奖项,我很高兴。我想感谢我的老师,于全兴老师,他在我的创作中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但我个人对这组作品还不是很满意,我认为还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作品内容的倾向性以及表现力上。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请问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组作品?
杨阳:这组作品是我的毕业创作,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在创作过程中,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我的灵感来自于老师给我推荐的一本书:《杜尚访谈录》。马歇尔·杜尚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大师,他是一个蔑视艺术,把生活本身视为惟一艺术的人。我就是从他的访谈录中得到了启发。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你选择布列松的作品进行观念创作,是否对这位摄影大师有着特别的情怀?
杨阳:是的,我对布列松有着很深厚的情怀。我非常喜欢布列松的摄影风格,他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另外,我对135小型相机情有独钟。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布列松2013》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除了《布列松2013》,你的作品《工厂》也获得了纪录类影像提名奖,这幅作品你想要表达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杨阳:《工厂》是我上大三时用大画幅相机拍的实验作品。我对工业元素一直都很感兴趣,在拍摄这组作品时,我增加了很多特写拍摄。但是这组作品有贝歇尔夫妇作品的影子,我希望今后在拍摄类似主题的时候,可以完全用自己的方式拍摄出工业的美感。
《工厂》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你是从何时开始摄影的?
杨阳:我接触摄影是从高中开始的。高一的时候,我拥有了我的第一台相机,尼康D200。从那时起,我便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只是在闲暇时随意地拍一拍。我真正开始学习摄影是在大学的时候,我本科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摄影系。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对摄影有了自己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我学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我的拍摄重点便放在了新闻摄影上。
《工厂》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最难忘的一次摄影经历是什么?
杨阳:大三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前往西部进行采访。在那里,我第一次真正地体会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含义。西部大山里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上学更是他们的奢求,他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做饭、烧水、喂鸡等杂活。我决定要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点滴,让更多的人通过摄影知道他们。这次行摄西部的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我的三观。我想纪实摄影的意义就是通过图像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引发一定的社会效应。
《工厂》 摄影师:杨阳
全球摄影网:摄影对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杨阳: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发泄的方式,我喜欢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在现阶段,我对摄影的喜爱促使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思考上。我觉得一个人应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是未来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摄影让我学会追求自我,无论是观念摄影,还是新闻摄影,我都希望拍出有自己味道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希望做到突破自我,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毕业后,无论我是否会从事和摄影有关的工作,我都不会停止摄影,也不会停止创作。
来源:全球摄影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