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13 00:00
伊丽莎白·普莱斯,拍摄于2012年她凭借《1979年的伍尔沃斯唱诗班》得到透纳奖之时,摄影:Dave M Benett,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Europe
伊丽莎白·普莱斯(Elizabeth Price)1966年生于英国布拉福德,目前工作生活于伦敦。2012年通过她在盖茨黑德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这里”(Here)中的作品《1979年的伍尔沃斯唱诗班》(The Woolworth's Choir of 1979)赢得了当年的透纳奖。因其于2010年的第7届British Art Show中展出2009年的作品《使用者集体迪斯科》(User Group Disco),普莱斯于2010至2011年间被委任为英国驻罗马研究院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Helen Chadwick学者。2010年她被Frieze艺术家奖以及英国Channel 4委托为2010年的Frieze Projects创作作品《帐篷》(The Tent)。
伊丽莎白·普莱斯,《合唱团》,装置影像,Julia Stoschek 收藏,杜塞尔多夫
2015年4月3日至5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作为中英文交流年华南区重要合作伙伴,借由“移动影院:伦敦贾曼奖艺术电影”放映的机会,特邀2012年特纳奖获得者伊丽莎白·普莱斯来广州举办讲座,分享她的艺术历程和影像创作。普莱斯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拉斯金艺术学院以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创作的叙事性影像融合建筑学档案胶片、剪报、广告以及流行音乐表演视频等物质性文献(不直接拍摄人物),结合动态图像以及声音艺术,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压缩,探讨了一个关于物质文化碎片的主题。虽然艺术家不直接表现人的行为,但她所提供出来的虚拟空间,激发观众去思考人与物的互动,以及人的行为如何被物品所影响,并思考自己与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伊丽莎白·普莱斯,《帐篷》,装置影像,2012,Julia Stoschek 收藏,杜塞尔多夫
讲座中,普莱斯通过展示她完整的装置影像作品,特别是作品《唱诗班》(Choir),来引入关于作品与展示空间的探讨。从她展示的图片材料来看,艺术家为自己的叙事性影片营造了观看空间,有时只是很简单的摆设和空间设计,如:桌椅的位置,光线的调配等;有时更有建筑性更复杂,如上图白色三角形空间结构,让观众在这样的变形空间里面观看作品。这部分的探讨虽历时很短,却是她整个作品很重要的装置部分。因为她的作品在大量历史文献整合压缩之后,体现出来的是人为的物质性,引用她自己的话“我研究的是物质性对人的影响”。所以,在观看影像时,作品本身也要体现它物质性的作用:如何让人以怎么样的姿势观看作品?艺术家根据作品的叙事内涵,安排环境,将观众嵌入作品,使之成为以物质性为主导的一部分,成就其作为影像装置的完整性。
伊丽莎白·普莱斯参加的Talulah Gosh乐团,1987年推出的同名单曲,视频来源:腾讯。
关于2012年她所赢得的透纳奖,国外媒体是用“令人惊喜”这个词来形容,因为自从1999年颁给史蒂文·麦奎因(Steve McQueen)以来,再没有其它影像艺术家获得此项殊荣。当年根据组织方透露:“大多数评委皆对伊丽莎白·普莱斯结合多种材料和词汇的技术,创造贯穿其作品当中的节奏性和仪式性的体验印象深刻”,正如使她入选贾曼奖的原因一样,“这个奖就是告诉大家英国今年有什么好玩的新东西”。普莱斯在做当代艺术之前,是流行乐队Talulah Gosh歌手和吉他手,所以不难理解她对歌曲和流行文化的娴熟运用。“我自己总是尝试去实现复杂和密度高的作品。我对影像同时可进行感官体验和认知的这种媒介形式感到非常有兴趣。”
伊丽莎白·普莱斯《唱诗班》的第一部分教堂和第二部分女子乐队的剪辑片段,视频来源:腾讯。
她的《唱诗班》(为2012年得到透纳奖作品《1979年的伍尔沃斯唱诗班》的剪辑版本,艺术家弱化了1979年发生在曼彻斯特伍尔沃斯百货商店的火灾事件,那次火灾有10人丧生)结合不同出处的数码电影片段,照片和存档技术,压缩大量的信息(图像,文字,声效),将关于历史文献和死亡绝望的主题轻盈化于技术中,探索这种由压缩技术精粹而成的强度。用数字化技术再现历史艺术物品,在技术的整合下呈现即时效果。这部影像的第一部分使用了19以及20世纪有关教会建筑以及特定教堂场地的记录照片,这些照片在影像中虚拟了一个教堂的构成形式。在切换教堂文献的最后,艺术家通过教堂棺木上雕塑的扭曲姿势作为连接点,将影片转入影像的另一个档案材料库——YouTube上1965年美国香格里拉乐队的表演。她把不同的表演被剪辑在一起,并使用众多流行歌曲混合成全新的电影原声音乐。作为观众,我们可以从中追溯起各种电影片头,宣传片或数码电玩效果。
伊丽莎白·普莱斯2012年的作品《合唱团》视频截屏,关于教堂文献资料的部分。
关于影片中流行音乐的使用,她的回复是这样的:“在20世纪文化物品这方面,声音构成我们生活文化中非常有影响力的部分,我作品中用到众多大家非常熟悉的流行音乐,这些音乐的旋律的作用是给我们营造出一个公共空间,然后它也成为一种文化物品,且独具意义。”,普莱斯作品中的音效,特别是其中她自己制作的打响指和击掌的声效特别地起了引导叙事,强化文本的作用。影像作为提供思考信息的方式,其中文本词汇的的加入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历史、叙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到升华与传播。
伊丽莎白·普莱斯2012年的作品《合唱团》视频截屏,关于教堂棺木上扭曲的雕塑的部分。
《唱诗班》作品牵涉的三个元素将影像分为三部分:教会建筑,60年代女子乐队表演和发生在英国家具店的严重火灾(触及1979年曼彻斯特伍尔沃斯百货商店火灾事件中的图像),这三部分皆由“扭曲的姿势”衔接起来,从生命或死亡过渡到人或幽灵的合唱。图片的雕塑动态与后面歌星的手势都在表达一种死亡绝望。扭曲的手腕是一个素材一个过渡。从教堂石棺上的雕塑到歌星得舞姿到1979年的火灾女店员的求救挥手,它们之间必然的联系是身体手势的扭曲绝望,而这些扭曲手势的背后是什么促成的呢?就是绝望与共鸣。
其作品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看似差距巨大,事实上普莱斯着迷的是数字化存储和转换的技术,将历史文献复制传达,让因特网成为一个死者集合的空间。艺术家如同召唤幽灵的巫师,通过历史信息的精粹再现,将幽灵召唤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对数码化复制性的娴熟运用,当下流行波普的呈现最大程度地更自由地体现在数码科技和因特网上,迅速、自由、扩张……,如同她影片结尾的一句话:“这就是合唱。”
关于伦敦贾曼奖
由英国伦敦电影协会颁发的贾曼奖以鼓励实验与创新为宗旨,奖励常驻于英国的独立优秀影像创作艺术家。此奖项授予“其作品抱持着电影制作人的精神和传统,即高度实验性和充分冒险。”,获胜者将获得10,000英镑(15,200美元)的奖金。
文:林瑞湘,编辑、校对:品毓
来源:artne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