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维C|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抢先看,大家为什么对造星神话失去兴趣?

2015-04-13 11:44

距离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不到一个月,C小姐感觉今届展览没有过多地曝光,艺术家不怎么提参展的事,媒体似乎也找不到新的报道亮点。这种平淡无奇的反应,是不是与中国人过度消费有关?

C小姐记得,前年(2013年),所有艺术家都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为荣,策展人举办新闻发布会,媒体记者赶场,都在争前往威尼斯的那张船票。

C小姐当时所工作的媒体单位,是一份主打时事新闻的主流媒体大报,也以16个版特刊来报道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是“奔向威尼斯”)。

2013年,几乎所有与艺术相关或无关的人,都在讨论威尼斯双年展,哪怕是平时闭口不提艺术的IT男,也会插两句。这种热度持续到2014年。

今年,这一切似乎消停了。是中国人聪明了,对威尼斯双年展吃了抗敏药吗?还是意识到,随着平台增多,靠这个“艺术奥林匹克”一展成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讨论之前,先看看今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

威尼斯双年展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世界三大艺术展”。每届均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于2015年5月9日至11月22日,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举行。

威尼斯双年展分别主题展,国家馆展,平行展。主题展是威尼斯双年展的重头戏。

据资料显示,今年的主题展定为“全世界的未来”,今年共有89个国家参加展览(9届之前的1997年只有58个参展国),其中29个国家在最重要的展馆绿园城堡历史馆(Giardini),其他参与国则被安排在军械库(Arsenale)。由出生于尼日利亚的奥奎·恩维佐(OkwuiEnwezor)担任总策展人。↓↓↓


奥奎·恩维佐选了来自53个国家的136名艺术家、艺术家团体及艺术机构参加主题展,其中有4名中国艺术家,分别是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

徐冰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派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在纽约工作生活多年后,他又回到北京,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教授。代表作有《天书》、《地书》、《凤凰》等。

这是徐冰自1993年受奥利瓦之邀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之后,时隔22年再次登陆主题展的舞台。(这里C小姐忍不住八卦一下:他爱人是诗坛女神翟永明,成都白夜酒吧的老板娘,好幸福哟~)

中国美术学院的邱志杰,是在视频和摄影新艺术领域探索的一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他有些语录很代表个人创作:比如“有时学生说不够经费买材料进行创作,其实,有想象力的话,一堆稻草都可以拿来创作。”其实他就拿过竹子编织来创作。

季大纯,职业画家,1968生于江苏南通,199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中强调了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复杂关系。


曹斐是通过多媒体艺术装置和视频,反映其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疑问的国际知名艺术家。她是受邀艺术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代表作有《三元里》、《九龙城寨》等。

在今年3月的香港巴塞尔上,她的作品《乐旧·图新》非常有趣。她将80年代流行的电玩游戏例如“吃豆人”和“俄罗斯方块”等制作成动画,投射在高达490米的环球贸易广场的三面外墙上,勾起人不少童时的回忆。

中国馆方面,经过专家挑选,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BCFA )担任策展方,展览主题为“民间未来”,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吴文光和草场地工作站将参加中国馆的展览,呈现出跨界趋势。香港代表是曾建华,台湾是吴天章。

2015年第56届参展作品

与往届平行展扎堆情况不一样,今年关于平行展的新闻并不多,最热闹的莫过于有几位艺术家参加肯尼亚馆的展览罢了,费用由一家南京公司出的。但这也引起热议:“中国人跟肯尼亚视觉艺术有何相干?”

因为新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资料不多,大家可以看看2013年吵得沸沸扬扬时的一篇第一次有一个国家的参展人数超过美国。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年的国际艺术大奖也由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夺得。

“蔡国强的每个作品都是项目,他以中国文化作为卖点,很好地把握了西方对中国的好奇心。如果他晚30年做这样的项目,老外就不会感到新奇。”“心·跳”展策展人喻高解释道。

在威尼斯制造中国奇观,被认为是获得认可的捷径。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几个中国艺术家却让观众大跌眼镜,甚至有人说他们“丢人丢到了家”。一尊面目模糊的孔子像,旁边立着两位着素服的男女,男的吹笛,女的用沪剧哭唱起来;两架玩具飞机出现在圣马可广场上空,盘旋一阵之后开始向空中喷烟雾,约一分钟之后从天上消失。这些当时出现在威尼斯的奇观,最终并未出现在广东美术馆的汇报展上。

从威尼斯归来后,张小涛并没感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展览照样以每年一大展的速度举办。他近年规模最大的个展《空影》最近刚刚在苏州举办,与他一道参展威尼斯的何云昌也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个展。

“大家有时候会开玩笑,说何云昌回来之后卖了一张大画。”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说,“也许未来会,但目前没有。”

艺术家邱志杰说,他并不觉得艺术家参加一个重要展览就会一炮而红。他认为一个艺术家被认可,肯定是多次出场,有成有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都想在个人履历上添上一笔“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凭借一个展览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艺术家更不可能靠出国镀金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一轮浩荡队伍去威尼斯又回国落地,实际上解构了威尼斯曾经缔造的神话。

原文发表在《新周刊》(2014年)

 

来源:网易艺术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