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2 00:00
展览现场
6月12日,金镇宅于北京举办的第三个个展“为了逝物的纪念”在艺美基金会开幕,呈现其最新创作的二十余幅平面作品。至2011年移居北京,金镇宅一直关乎于那些被人遗弃的物象,他说“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写照。”在他看来,当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判断多是基于“有用无用”,成为一种功能判断。“说一个人有用,他可能有着什么样的条件为人所用,剩下的、毫无功能的人就被人遗弃、抛弃。其实艺术家也不具有功能,我从这些被抛弃的物品中看到了自己。为此我希望赋予这些事物新的功能与存在的价值。”
展览现场
无论是2012年“无用之用”还是2013年“功能恢复”,呈现的都是三维立体的木雕装置。然而此次展览多以二维平面的作品为主。从三维到二维,金镇宅表示,并非刻意为之的结果,而是受到材料的“诱导”。这些平面作品由他在进行木雕创作时产生的木屑构成。“作品制作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新的,被人遗弃的东西——木屑。这时,我有些矛盾:我既在挽救被遗弃的东西,也在抛弃别的东西。于是我把木屑收集起来,通过粘贴、涂色等方式,赋予它一种新的存在的价值,就像是轮回一样。作品与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一样,是需要延续的。”通过黏贴、涂色,金镇宅以树木的图样,恢复了它们自然的形态,令它们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他一直强调“功能”与“恢复”。“在韩国,我曾因为社会的需求而盲目顺应某些物质上的东西,渐渐地有些迷失。来到北京,在创作的过程中,凭借对物品功能上的恢复,我逐渐恢复自身。”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5
《为了逝物的纪念》局部
关于材料的呈现方式,金镇宅表示,创作之初并没有任何主观的计划、构想。“艺术家明白可用什么样的材料呈现出什么样的作品,这是一种感觉。我发现,在木雕制作的过程中会残留一些木屑。面对这些被片片削落的碎片,我有一种欲望,想要‘安慰’它们,‘恢复’它们。至于如何呈现,由艺术家与物品之间互动的感觉推动。”运用于其中的木屑,既有源自昂贵的木材,也有源自普通的。它们自身存在的颜色、质地、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创作过程多了些偶然的因素。“在这,我让材料主导,发挥更大的潜力。我与自然进行互动,相互谦让。”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5
《为了逝物的纪念》局部
虽然金镇宅借用树木的形象作为这些木屑重生的载体,但是他并没有把画中的树木表现得枝繁叶茂,而是像枯树一般。“我只是单纯地将它们还原为一棵树,并不想为了让作品显得更具有生命力、更华丽而对它进行装饰。我只是简单地将它们还原,还原为它们初生时的状态。”有的来自他的心里、有的来自他的记忆,当心中的树木得以呈现的时候,金镇宅的作品不仅恢复了物象的功能,也恢复了他个人的记忆。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5
展览现场
展览主题中文为“为了逝物的纪念”,英文为“It has disappeared, but it will never disappear”。无论是从废弃的房屋中拾回的老木、还是创作过程中生产的木屑,它们在金镇宅的手中重获新生,以另一种面貌生存了下去。虽然已不具备原有的功能,但是它们尚在人间。金镇宅表示,希望通过展览,纪念这些没有归宿的事物。
展览现场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5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4
《为了逝物的纪念》局部
展览现场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2
《为了逝物的纪念》 综合材料 2012
《为了逝物的纪念》局部
《为了逝物的纪念》 木 2013
《有背方桌》 榆木 2012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作者:class="more",王丹艺<em,title="作者:王丹艺 "></e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