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2 00:00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鲍德里亚就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宣誓了一种消费背后整体符号编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宰制,我们早已丧失“本真性”,进入到拟像的生活,这就是当下日常的意识形态。随着工业和消费的互联网化,这样时代的病症愈演愈烈,人在这样的生存处境(Befindlichkeit)中正真地成为了一个没有主体的个体,后现代的口号“主体的死亡”终成现实。
在曹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主体性丢失”(thelossofsubjectivity)的焦虑,充斥着他对身份同一化、匿名化的担忧(Sorge)。在作品的单色形式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克莱因的单色绘画和现代主义者们对统一和标准化的迷恋。各种日常用品和关于语言学的论著都在单色中凸显出其背后意识形态的同一性强迫(Identit?tzwang,阿多诺)。我们今天每一句的发声和呐喊正无奈地建构其上,而主体性正妄想通过对它们的重构失而复得。
最后,这次展览中的作品《相遇》似乎成为了他抗争“主体性丢失”的一个提案。在对望中,我们才成为了自己,本真性就此刹那回归。这一个个影像得以触动我们的正是:在那四目相撞的一刻,爆发出来相互的发现和识别。主体和主体间的指认本应该成为“主体自我”再次建立的起点,但在事实情况下中间却横陈着拍摄的光学机器。诗意就此嘎然而止,它构成了无数个奇景中小小的回响。(文/姜俊)
新晋当代艺术空间“开采空间”首展暨曹澍个展“无名”已于2015年6月6日在杭州开幕。首展邀请了杭州本地的跨媒体青年艺术家曹澍带来一系列以互联网时代群体与个体生存状态为主题的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正是有关网络匿名者头像作品“陌生人”,而右手边则是长达8米多的装置“地平线”,无论是对网络匿名者头像的收集,还是对香烟盒包装上由于过度装饰而造成的“不可见”的图像的诗意化显影,都充斥着他对身份同一化、匿名化所引发的“主体性丢失”的焦虑。
展览现场
陌生人,2015,收藏级微喷,7.5cm×200cm
地平线,2015,烟盒、丙烯、亚克力,1200cm×30cm
沿着“地平线”进入第二个方形空间,黄色墙面上的同色装置“我们”和克莱因蓝的“鸡汤长诗”则对观众直接进行着视觉的冲击,使观众对克莱因的单色绘画和现代主义者们对统一标准化的迷恋引起思索。
展览现场
"We don't want to be what you want",2015,丙烯、现成品切割,23cm×300cm
展览现场
而最后,关于“无名”的是一部双屏影像。艺术家架设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一个个街头遇到的路人,当路人感受到默默的注视并寻找另一个陌生的目光时,他们穿过镜头与观众的目光相遇。
展览现场
作品展示
概念的颜色,2015,收藏级微喷,7.5cm×200cm
鸡汤长诗,2015,书页、亚克力、丙烯,6m
"We don't want to be what you want",2015,丙烯、现成品切割,23cm×300cm
城市霓虹,2015,高清1080p 竖屏幕播放,4’18’’
相遇,2015,1080p 双屏慢速影像,3’50’’
展览讯息
[无名]-曹澍个展
开幕:2015.6.6 16:00-18:00
展期:2015.6.6-2015.7.18
展览地点:开采空间(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脚路167号凤凰公社创意园3-108)
来源:798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