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6-04-12 08:43

原标题:“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姚鸣京致辞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雅昌文化集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协办的“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艺术史博士于洋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批评家殷双喜担任学术主任。此次展览将展至4月21日。

  姚鸣京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师承卢沉、周思聪先生,擅长山水、人物,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暮晚山村》入选全国青年美展,《祖先的传说》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此次展览是姚鸣京教授从事美术创作、院校教学34年来,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展览分为构成创作山水、写生、禅意山水等三部分,呈现姚鸣京教授从艺34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姚鸣京的山水画,曾深受李可染的影响,重视“写生创作”——即以创作的态度写生,强调对现实景观的加工和理想化。90年代前期,姚鸣京的观念、画法和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转而“追求内在的渴望与反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以“居士”的身份体悟禅修,每日吃斋打坐,开始了一种内省性的人生;二是他在卢沉画室研修水墨构成,接受了卢氏“要自由创作”“要从模拟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艺术思想的主张,决定寻找一条能够表现自己内在情感、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特点的路。他以水墨构成的眼光分析传统,抓住从董其昌到石涛的“画禅”要义,一方面用董其昌一类半抽象的符号图式取代写实图式;一方面发扬石涛打通庄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精神,努力表现“内在的渴望与反省”,力图把笔墨和构成结合起来,以描绘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梦。

  策展人于洋在谈到姚鸣京的创作时表示:“在某种意义上,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最为鲜明的衍变,是从笔墨个性到图式个性、形式个性的转型,其间贯穿古今不曾易改的是对于造化境界与个人意趣的追求。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现代人对于山水自然乃至山水文化的新近理解,也有时代风貌与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由此,图式风格的个性化趋向,常常成为分辨不同山水画风与审美趣味的重要依据。在当代中国画坛,姚鸣京的山水画,即十分典型地呈现出这种气象。山水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对于他而言,既是观察自然万物、认识世界的通道,更是直面内心、修禅悟道的方式,以至其画中山水之间,也蕴涵着如其人一般的性情格趣,澄明而热忱,真挚而达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将姚鸣京的作品称之为“梦境山水”:“纵观姚鸣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山水画作品,可以看到他致力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理想的融合,在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与形式语言上都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种可以称为‘梦境山水’的视觉图式。这种图式既有别于传统的隐逸山水,也有别于当代的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构成了姚鸣京自己的艺术面貌。”在范迪安看来,姚鸣京是画坛的中年代表,其融儒、道、释文化精神于一体的山水创作也早已奠立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山势树影、云岚波纹、横空出世,生成了亦真亦幻的情境,作品远观奇诡不凡,近察细节丰厚,出世的坐忘神思与入世的生活意味相映成趣,在造境的手法上体现出超越性的精神向往。(记者温源)

“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看姚鸣京作品

来源:人民网-艺术-拍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